第84章(3 / 4)

候,他带来了家国人民的慰问与关怀,走的时候带去的是对远征军的殷殷期望。那么,现在,该是他们新三十八师向普天下翘首以盼着国军荣归的中华儿女露一手,狠狠的给予在缅日军迎头痛击的时刻了。

驱逐倭寇,复我中华!胜利的那一天,也许就是他和婉婷的重逢之时!

狄尔森平复了心中纷乱的离愁别绪,将军帽工工整整的戴在头上,整理好了军装,迈着坚定的大步,神色凛然的朝着司令部而去。

其实,留给孙立人用来考虑该如何出战的时间并不多,因为被困守在仁安羌的英国军队已经被日军包围的快到了崩溃的边缘。在仁安羌南岸包围圈中的英军,在向孙立人率领的新三十八师发出求救电报前,已经困守两日。这两日中,既无粮食,又无饮水,近万名将士的吃喝都是问题。

缅甸气候炎热,初夏时节的平均气温普遍在四十度以上。人体水分的挥发量是普通地区的数倍,需要随时补充水分来维持人体的平衡。若一日无水入腹,则足以使人眼花头晕,腿软无力,更何况还是在大运动量的军事行为之下。连续几日的无水无食,让那些从未受过这种苦的英军饥渴难熬,濒临崩溃。

大多数来自欧美战场的士兵,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生命高于一切。在他们的世界里,很少有像日本人与中国人那种不顾一切、死战到底的铁血精神。在战场上,一旦生命受到威胁,通常他们宁愿选择投降,也不会顽强抵抗直至最后一兵一卒。因此,当这些来自欧洲国家的士兵遭遇到了打起仗来异常凶悍,连死都不怕的日本兵,又惊又俱的同时,败退便是家常便饭。因为在他们的字典里,投降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对生命的珍视。

这支陷入绝境的英军,就是抱着这样的宗旨,一路败退着,稀里糊涂的被随后追上围剿的日军逼进了包围圈。英军的最高长官斯考特,是位标准的英国绅士,崇尚的是战场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当他深陷包围圈,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之后,已经陷入了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之中。

向外求救的电报一封封的如雪片一般飞向了离他们最近的新三十八师,此时此刻,以高傲冷漠闻名于世,最讲究体面的英国人在大难临头之前也顾不上许多的体面,没办法骄傲的扬起他们的下巴了,封封发出的电报上遣词用句字字血泪,声声凄婉,眼看着新三十八师再不赶来相救,他们都要下跪磕头了似的。

战场上的时机比黄金还宝贵,好时机稍纵即逝,完全有可能在转瞬之间改变一场战役的最终结果。眼看着英国人深陷危境,从道义上和感情上讲,中英双方同是盟军,同为抗日一个目的,怎么说都是一条战壕里的兄弟,中国军队没有理由袖手旁观,置之不理。所以,很快,孙立人便做出了决定,先派出一个团进行援袭,首先解决包围圈外的部分日军,将包围圈打开一个缺口,然后再派出后援部队,从另一面展开攻击,使日军腹背受敌,无暇自顾。包围圈内的英军再趁机突围,如此便可彻底解其被围之苦。

作战计划既定,孙立人立刻发下了命令,命令113团首先扛起打先锋的这个重任。命令下达到各团时,一直跃跃欲试的狄尔森不免有些失望。当他看着终于捞到仗打的113团上下官兵几乎是欢呼雀跃着踏上征程,在其他团的士兵们羡慕不已的注视下开赴仁安羌时,心里终究还有些不是滋味。不服气,他不服气!

新三十八师里的每一个人都不是狗熊,哪怕他们其中很多人都是后来新招入伍的,但经过了近两年的训练,他们的骨子里都被嵌入了当年税警总团在上海淞沪抗战时的血性因子。自来到缅甸后,每一个人都憋着一口气,士气高昂,铁血雄心。哪怕是最年轻的士兵也都在等待与日军决一死战的时刻到来,他们的胸膛里仿佛有股气死死的顶在喉咙口,在等待着那一声气贯丹田、足以振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