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个毫无畏惧,勇往直前,即便知道前面等候着的就是国、军黑洞洞的枪口、炮口,即便知道他们已经被断了后路,前无去处、后无退路,既无增援又无补给的时候,他们还是那么坚决的在奋战、奋战到用尽最后的一颗子弹。
两军相逢,勇者胜。这场战斗早已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力量的较量,同时也是一场意志、立场与政治理念的较量。金门是共、军必须要攻陷的进入台湾的门户;而金门也是国、军必须要守住的保护台湾的要地。谁都不能失败,否则,等待着他们将是万劫不复的炼狱!
刚刚从战壕里爬起来的狄尔森,顾不上抖落满身的尘土,忍着炮弹冲击波造成的阵阵耳鸣与晕眩,继续用望远镜观察着前方敌情,指挥着将士们投入战斗。从战斗打响开始,他已经整整两天没有合眼。血丝布满了他的眼睛,下巴上新生的胡茬也无暇顾及,头发乱成了一团,看起来满满的疲累不堪。他浑身上下几乎都裹满了深浅不一的灰尘与泥土,就连军装下的白色衬衣也都看不出半点白色,仿佛从泥堆里滚过一圈似的。
又从他的头顶上呼啸着飞过一颗手榴弹在他身后不远的地方爆炸,可他还是举着望远镜纹丝不动的站在原地,连闪都没有闪过一下。他目不转睛的看着前方,很快,便转头对着一直跟在他身后的勤务兵大声道:
“去,告诉三连连长,让他不管怎样,都一定要用重火力压住共、军,不但要打得他们抬不了头,还要一步步的逼得他们退回去。还有,让二营派些人过去包饺子,无论如何都要把这股共、军全歼!”
“是!”
勤务兵接到命令,立刻猫着腰迅速的朝着后方指挥室跑去。狄尔森紧紧皱着眉头,看着望远镜里每一个惨烈的画面,计算着战场上瞬息万变战况的同时,心头升起了两股截然不同的感觉钦佩与蔑视。对共、军的钦佩与蔑视。
钦佩,是他对对手视死如归精神的一种感慨。在敌我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他们明知没有后援,依然还在坚持,依然还在抵抗,这种奋勇的精神实在令他不得不承认,大陆的失去,就是输在了他们的这种精神之下。若汤恩伯的厦门守军也有这样的精神,何至于会有今天的金门恶战?若杜聿明的东北大军也有这样的精神,数十万大军如何会被共、军全歼?他何至于会沦为阶下囚?若委座的百万国、军,人人都有这样的精神,大陆何以会失?共、产、党何以会夺得天下?
然而钦佩归钦佩,他心里的那股蔑视,却是大大的占据了上风。那是他对对手大意轻敌的一种嗤之以鼻。有句古语叫“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是任何一个有些常识的人都知道的话,可偏偏在大陆所向披靡的共、军却不知道。海滩边数十艘船只上熊熊燃烧着的大火便是最好的证明;那些倒伏在海滩上的尸体便是无言的结局。
这群一心一意想要攻占金门、想要“解放”台湾的人,居然没有一个人知道海水潮涨潮退的脾性,没有一个人了解秋季海上的风向,没有一个人懂得要为自己留条后撤的道路,更没有一个人懂得登陆作战的特点,光凭着一腔愚勇和热血,就这样渡海而来。与其说是来打仗,倒不如说就是不折不扣的在送死!
大约是他们在大陆上打了太多的胜仗了吧,小看了他们国、军。又或者是这些自诩为“解放者”的人们忘记了,当年抗日战场上,究竟是谁赶走了不可一世的日军?这些人如此轻敌,如此傲慢,如此盲目自大,如何能赢得了国、军?
这场仗,打到现在,共、军即便再负隅顽抗,其实胜败早已分清。当他们乘坐着从民间征用而来的木船,乘风破浪登上金门土地的那一刻,这些人就注定了要成为悲剧的主角。
“这就是你们轻敌的下场,以为我们都会像汤恩伯那样不战而退,让你们不发一枪一弹就占了金门吗?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