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主要严雪这一有最少一两年不能干活,还不得更抓紧把木耳种上。
到时候再来找她买树头,五十她还不卖了,最少八十,八十严雪也得乖乖掏。
女人间这些事郎书记倒是不知道,企划书熟悉得差不多了,就找了个时间拿去给瞿明理看。
他也是鸡贼,知道瞿明理之前私底下找过祁放,估计跟祁放严雪两口子关系还可以,先来拉个同盟。
这位很年轻的新书记也正处在积极进取的年纪,能接受新东西,也愿意为了政绩放手去干。
果然瞿明理一看,立马看了下去,一直到整个企划书都看完,才抬眼望向他,“刚你说这是严雪想出来的?”
郎书记点头,“去年她就试种了,试种得很成功。”帮严雪去年的事找好了理由。
还拿出一包严雪事先准备好的木耳,“这就是她去年种出来的,我看还不错。”
瞿明理打开看了,“品相确实不错,我看着比小市场和收购站那些好,她种出来的都是这个品质?”
其实木耳收购站一直有收,严雪不去那边卖,主要是收购站收得便宜。大家也都是小市场卖不掉的东西才送去收购站,比如皮毛,比如药材,再比如又重又不好卖的松子。
郎书记倒不知道严雪在晒木耳上还下了功夫,“主要这是自己种的,都是成熟后及时采收,没成熟的留到下一次。”
这一点上的确比野生的强,瞿明理着实没想到当初那个一口一个哥的姑娘除了善良机智,还有这本事。
他把企划书又重新翻了翻,“确实可行,毕竟不种木耳,局里那些树头和不合格的木材也没什么用。不过……”
瞿明理话锋一转,“这事儿在局里恐怕会有些阻力,咱们得想个说辞应付过去。”
第75章 试点
瞿明理可不是危言耸听,别说局里还有个刘局长跟他不对付,就算没有,想做新尝试阻力也不小。
毕竟新尝试就代表着未知,未知则代表着风险。以前还好,这几年可没人敢冒这个风险,主动递把柄给别人。
而且他也是到了镇局才发现,有些地方单位干部老龄化严重,宁可少做事、不做事,也不愿意多做事、做实事。
做多做少都开一样的工资,他们岁数大了,又升不上去,费那个事干什么?做多还容易错多。
果然事情一拿到会议上讨论,反对意见占了大多数,就连之前两边都不站的也表示出了不认同。
刘局长更是直接问瞿明理:“之前你要改拖拉机,还没改完,就又要种啥木耳,步子是不是迈太大了?”
显然是在说瞿明理急功近利,想一出是一出,其他人虽然嘴上没说,但估计也有不少这么想的。
这让瞿明理顿了一顿,“大家还是再看看吧,我觉得这个事儿确实可行。”
主动把企划书翻到产量那一页,“一根木头上能出四五斤的木耳,晒成干的也有六七两,不比把木头当柴烧了强?”
“那投入呢?”刘局长问,“光菌种培养就得三次,还有后续的人工,你就能确保一定有这么高的产量?”
这回他直接看向了郎书记,“这些数据是你们林场验证过的,还是你们那位同志自己说的?”
“这……”郎书记明显犹豫了下,还露出一点心虚,“严雪是位好同志,不可能拿假数据给局里。”
显然是他也没验证过,刘局长立马一皱眉,“这是看她是不是好同志的事儿吗?”
刘局长把企划书翻了翻,很快又抓到一个漏洞,“而且她也才种了一年吧?怎么就确定种一次能收三年?”
这下郎书记更加没有底气了,“应该是上山看到的吧?山上的木耳好像也不只长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