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十三章(2 / 3)

子神情淡漠,不见半分波澜,只是抬手示意他起身。

自元琢登基以来,无论朝臣是谄媚讨好还是口出不逊,这位天子永远都是这副神情——矜贵疏离,令人捉摸不透。

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敢小觑这位少年天子。

即便他今年不过十五岁,但这双深不见底的眼,总让人想起睿帝,永远猜不透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秦子衿有条不紊地讲述一遍霍光生平,微笑问道:“陛下可曾想过,霍光以一介外戚之身,却能掌废立天子之权?”

天子惜字如金地摇摇头。

秦子衿抬眼看着他,意味深长地道:“臣以为,只因昭帝自幼长于霍光膝下。”

“史书记载霍光‘抱帝于膝,授以诗书’,这等情分,如父如师,终究非寻常君臣可比。”

稍顿一下,他不急不缓地道:“所以即便昭帝加冠亲政后,仍然事事垂询霍光,身为天子不能独断,实是习惯了有霍光在身侧,因此才给了霍光大权独揽的机会。”

天子已然明白他想说什么,又是借古喻今,提醒他小心某一个人。

秦子衿正欲再言,却见天子忽然抄起案上玉镇纸,在掌心轻轻一叩。

声响如泉水击石,打断他未尽的话语。

天子端详一遍秦子衿,忽然问道:“卿所著的《治国论》朕读过,其中有一句话,朕甚不解。”

秦子衿微怔,躬身行一记礼,“请陛下问。”

天子手指抚着玉镇纸,思索着问道:“‘圣人不以一己治天下,而已天下治天下’是何意?”

秦子衿从容不迫直起身,温声解释道:“回陛下,此言是说圣明的君主不以一己之私治理天下,而是让天下按照其自然的规律运转。”

“所谓垂拱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天子目光炯炯地盯着他。

秦子衿心中明白他不想谈顾怀玉的事,只好继续说道:“譬如春种秋收,四时更替,本有其道,圣主只需顺其自然,不必强加干预。”

天子认同地微微点头,屈指敲着手中玉镇纸,“卿此言甚妙。”

他顿了一下,欣赏的目光瞧着秦子衿,“《治国论》是卿何时写的?”

秦子衿颔首一笑,恭敬地答道:“《治国论》成书于天显三年。”

“天显三年……”

正是睿帝登基的前一年,距今正好过去十年时间,天子打量一遍年纪轻轻的秦子矜,若有所思道:“那时卿还未及弱冠之年吧?”

秦子衿目光盯着地面,“是,臣的少年意气之作。”

天子瞧着他的眼神有些幽暗复杂,“卿未及弱冠便能写出此等治国良策,屈居鸿胪寺卿一职,倒是父皇的疏忽了。”

秦子衿眼睫低垂,唇边的笑意从容,“陛下谬赞了,鸿胪寺虽小,亦是报国之门,臣能为陛下尽忠,已是心满意足。”

“卿抬起头。”

天子忽然倾身向前,直直地盯视着他。

秦子衿愣怔一下,慢慢抬起头来,殿外朝阳的落在他清隽的侧脸,天子瞳孔微微地一缩,确实有几分像。

论起长相来,秦子衿与顾怀玉毫无相似,但这一身清贵的气度,却像极了他幼年时幻想过的模样。

那个胸怀惊世才华,年少意气风发的怀玉哥哥,长大了就应该像秦子衿这般风骨。

有着一身含而不露的傲气,年纪轻轻,治世能臣,誉满天下,芝兰玉树的美君子。

但如今……

天子盯着秦子衿看半响,忽觉掌心钝痛,他不自觉地握紧镇纸,锋锐棱角刺得掌心深深的红痕。

秦子衿眉目疏朗,含笑不解地道:“陛下?”

天子松开掌中的镇纸,随手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