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完结】(3 / 6)

第二就是和祝焕之教授等合作的“管控一体化”项目,这是个需要长期研发、细化的项目,待等完成后,必然像全国的化工企业,甚至是其他生产类型企业推广,也是为海州厂谋求的一条生路。

第三就是拓展生产业务,搞“化肥、化工”一体化,比如开办双氧水厂,这是一次尝试,后期如果效益良好,还会继续引进化工行业其他生产设备。

第四就是研发新型复合化肥产品。

目前,这四项主要工作都在同时进行中,有短期内就能看到效果的,也有几年之后才能出成果的,但不管是那种,都是未来的海州厂懒以生存的关键。

他呼出口气,有了这几条腿,有了他给奠定下来的基础,即便是不久的将来,他调离海州厂,只要按照他的思路继续发展下去,海州厂就能继续保持着现在的辉煌,且越来越好。

【📢作者有话说】

明天完结!

106 完结章

1983年7月, 海州大化肥厂下属的双氧水厂历经三个月半月的建设,正式竣工。

秦今朝、沈岳良,还有化工部、赵北省领导, 还有其他专程过来参加开工仪式的企事业领导们一起, 在双氧水厂房门前, 进行了隆重又热闹的开业剪彩仪式。《化工报》、《海州日报》等四五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纷纷到场采访。

台下参加活动的职工们,或是兴奋激动,或是无精打采。

这种职工们, 都是从海州厂各个部门、车间里面挑选出来的。一共一百五十人,而少了这一百多人, 丝毫不影响其他部门和车间的正常工作。

自从绩效考核制度施行后,不再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厂内冗员的情况就越加明显。

有时候, 不是工人们不想多干活,而是一个岗位两三人同时在干, 就是再努力,每个人分到的活儿也就是那么一点点。

针对于这种情况, 在双氧水厂还是个落实在纸面上的构思之时,秦今朝就提出了不再招工,而是利用好现有工人,让冗余人员流动到新岗位上的政策。

这个政策,虽然使得很多人倍感意外,但秦今朝提出这个政策的时候有理有据, 旁人也无法辩驳。

要知道, 很多人听说海州厂要建双氧水厂的消息后, 想法设法托人、找关系,想要塞人到海州厂来。

海州厂但凡有些权利的大小领导,都被困扰过。要是以前,正值招工的时候,安排个人进厂,不算个事儿,但如今想要走后门,就没那么容易了。秦今朝这个政策一公布,倒是也让他们有了回绝的借口。

去双氧水厂的名单,是由各部门、各车间主任推荐的,这其中,有部分人是主要要求调职的,有一部分是被迫的。

前者是到新工作单位上,寻求职位上的突破,后者则是绩效评比上不占优势,被像是甩包袱似的甩出来的。

这也是现场有人欢笑有人犯愁的原因。

对此,秦今朝亲自召集双氧水厂的大、小领导们开会,让大家注意职工们的思想情况,并进行一对一的思想教育,务必让职工们不要就此消沉,给大家灌输“只要肯努力,用心工作,在新的岗位上照样发光发热,而且,双氧水厂评级、晋升的机会更多。”

也让工会宣传部的同志们在广播中,在板报上,做倾向性的宣传,号召那些以前绩效不好,在工作岗位上表现不佳的,从头开始,在新的岗位上做出个样子来,给自己争争气。

不管主动也好,迫不得已也好,绝大多数职工都能认清现实,意识到如今的海州厂不是能够混日子,耍小性子的地方,真的消极怠工,领导真能将他调去扫厕所,于是都开始调整心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