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00(7 / 26)

大宋道医 天雨欲晴 65456 字 3天前

灯会最醒目的位置搭建了一个临时的木台子 ,专供百姓们猜灯谜。台子上用竹架子挂着一排排的花灯,正中间的那盏花灯,做工尤为精巧,乃是由眉州手艺最好的制灯匠人亲手制作的。

苏衡回了眉山,苏家二房今年难得能整整齐齐地来青神参加灯会。

去年元宵,因为苏序病重,苏家人根本无心过节,更别说来青神看什么灯会。今年元宵,苏序病已痊愈,苏家上下终于有心情欢欢喜喜地过个上元节。不过,苏序以前最喜外出游乐,自大病一场后,玩心渐渐也淡了。这次青神灯会,苏序也摆摆手,让苏洵带着小辈们,尤其是难得回来一趟的苏衡好好逛逛,他自己则窝在老宅,图个清净。

“阿娘,您看!挂在最中间那盏琉璃莲花灯就是今年的灯王吧?好漂亮呀。”苏轸仰头望着那盏琉璃灯王,情不自禁地赞叹出声。

“表妹,那盏灯王是灯笼张做的。这些年,灯笼张已经很少亲自做灯了。现在他家灯烛铺里头买的灯笼,全是他徒弟们的手艺。我们家今年的灯山就是灯笼张的大徒弟花了足足二十日才打造出来的。”程之才隔着苏轼遥遥向苏轸介绍道。

“若真是这样,今年的灯王的确难得。灯笼张做的灯现在可是有市无价。”苏洵闻言点头。

苏轼似无意地挤了一把厚着脸皮黏过来的程之才,把他挤得离苏轸又远了一些。这个家伙也讨厌了,他们家高高兴兴逛灯会赏花灯,关他一个外人什么事啊,眼巴巴地凑过来!

程氏却动了恻隐之心。郭氏去了,程之才没了亲娘,后娘潘素素待他并不好,表面上虽没短了他的吃喝,但私下里却暗暗挑拨程之才与程濬之间的关系。程濬有了潘素素为他生的两个儿子,对长子也渐渐变得没那么上心。

这次元宵,那潘素素状似不经意地又与程濬说了些没根据的话,程濬冲程之才发了一通火气,带着潘氏与两个小儿子去酒楼宴饮去了。程之才心中委屈,在家里待得憋闷,这才独自一人跑到这灯会上,漫无目的地闲逛。

长街上花灯千盏,却没有一盏灯火是为他而明。正落寞间,程之才便看见热热闹闹的苏家一行。苏四郎拉着苏六郎的手,眉飞色舞地不知在和苏三郎说些什么。苏八娘眉眼弯弯,在一旁掩唇偷笑。苏洵与程氏步调一致,十分有默契地落下一步,跟在儿女们后头,默默护着几人不被拥挤的游人挤到。

不自觉地,程之才便凑了过去。仿佛这样,他也能沐浴到一丝温馨的余晖。

程氏在心中微微一叹:到底还只是个十四岁的半大孩子。

“小妹,你这柿子怎么还没吃完。那边在猜灯谜赢灯王,咱们去那边看看!”狄咏第一次参加青神的灯会,看什么都觉得新鲜。

“昂。”魏溪两手捧着汁水饱满的红心柿,一口一口啃得认认真真,听见她二哥喊她,含着一块柿肉含糊地应了一声。

苏衡听见后头地动静,回身一看,却是狄咏、狄谘还有程之言三人一左一右一后护着最中间的雪团子,配合着雪团子的脚步在人群中一点点向前挪动。那雪团子肩膀一耸一耸的,似乎在啃着什么果子。

“咦?阿衡!你们也来逛灯会?”东张西望的狄咏最先对上苏衡的视线,眼睛一亮,立刻挥手打招呼。

苏衡颔首致意。青神灯会上的熟人可真多,狄家也来了。

既然两家遇见了,免不了一番寒暄。不过好在狄家来的都是小辈,几人向苏洵与程氏行礼问好之后,也加入了苏家的队伍中。

至于狄青与魏氏,夫妇俩携手逛街市赏花灯去了。长子狄谘已经二十三了,素来稳重,有他和程之言在,魏氏便放心地把狄咏和魏溪交给他们看顾了。

“你吃的这个红心柿是在哪里买的?我们方才一路走过来,逛遍了灯会上的摊子,好像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