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眉山时,已是夏末初秋。青石板铺就的大街上,卖花人已经开始兜售黄灿灿的秋菊。
苏衡到达纱縠行苏宅门口时,苏轸和程氏正在院中一边纺纱刺绣,一边闲聊。
“阿娘,中秋快到了,咱们今年还买菊花吗?”苏轸今年已经九岁,能帮着程氏分担不少绣活了。
“咱们家年年都买菊花,前年买的桃花菊和金盏银台到现在还养得好好的呢。不过,还是去花铺逛逛,若是有新鲜的品种,再添多一盆也不费什么钱。”程氏柔声道。
“也是。”苏轸点头,望了望院墙下摆着的一排菊花,又想起了远在北地的兄长。
那盆金盏银台是前年重阳时买下的,当时花铺的掌柜还说那是他们的镇店之宝,就是价钱有些小贵。她与阿娘原本正犹豫,是二弟说这花好看,养在家里等阿兄回来也能欣赏,阿娘才下定决心买了下来。
这盆金盏银台确实当得起“镇店之宝”的名号,买回家后,她与阿娘精心照料,花开花又谢,一直养到如今。秋风渐起,家中的金盏银台又开花了,可是阿兄仍然没能回家。
唉——苏轸落寞地叹了一口气。阿兄已经好几个月没来信了,阿父明明说西北战事已经平定了。
虚掩的木门被人轻轻推开,发出“嘎吱”的声响。
苏轸以为是采莲与金蝉打水回来了,如往常般抬头正打算打个招呼,却直接怔住了。
手中的绣棚“嗒”地一声落地,发出沉闷的声响。
“阿娘,小妹,我回来了。”
第67章 第67章眉山重聚
天庆观坐落在眉山镇北面,与城南的苏家可谓一头一尾,一南一北。对眉山的百姓来说,天庆观在他们心中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因为它不仅是上香拜神的道观,还是教书育人的书院。家家户户的小郎君到了该启蒙读书的年龄,就会被送往观内书院中学习。
整座天庆观分为东中西三路,西路分布着观中道长们日常起居的住所与接待挂单道士的客舍,东路是北极院,也叫北极书院,学生们的课室、师生的宿舍与食堂皆坐落于此。中路是天庆观的
主体,从前往后分别是山门、供奉王灵官的山门殿、供奉道教三清上神的三清殿与藏书颇丰的藏书楼。
从前贵生道长在眉山时,就住在西北角的客舍中。这次陪着苏衡回眉山,贵生道人谢绝了苏家留宿的邀请,仍旧打算住在天庆观。
苏衡回家一趟,与家中爹娘弟妹都一一见过,甚至连家中的爱宠糯米团子也喂过了,唯独不见苏轼。一问才知,苏轼已经入学北极书院,开始正式念书了。
苏轼如今已满八岁,没了苏衡在家管束,他这几年渐渐向他的二堂兄苏不疑靠拢,成日招猫逗狗,闹腾得很,就差上房揭瓦了。但苏洵每日给他布置的功课他都认认真真完成了,而且完成得又快又好。所以,苏轼在学习之余闹腾一些,苏洵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他去了。
但去年冬月,苏轼趁采莲不注意,胆大包天地带着苏辙溜出家门,去结冰的玻璃江上滑冰。冻成冰的江面厚度并不均匀,有的地方冰面厚些,有的地方冰面薄些。苏轼就倒霉地碰到了薄冰面,在上面没蹦跶几下,冰面就承受不住苏轼的重量产生了裂痕。幸好住在江边的阮大郎及时发现了他们兄弟俩,否则等冰面彻底裂开,苏轼和苏辙兄弟俩就双双落入冰水里了。
苏洵因此大怒,拿家法狠狠揍了苏轼一顿,并且罚他禁足一个月。等年节一过,苏洵就把苏轼扔去了天庆观北极书院,让他与几位堂哥们一同读书上课,省得一天天精力过剩,又作出什么危险的举动。
苏衡回到苏宅时,苏轼正在天庆观念书,压根不知道自己心心念念的长兄已经回家了。
“等二弟回来,估计要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