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18 / 26)

大宋道医 天雨欲晴 61498 字 5天前

州才是。”

“呃……”范纯祐语塞,偷眼看了一下他阿父。

“你这小子,真真促狭,不愧是你师傅的得意弟子。”范仲淹亲昵地敲敲苏衡脑门,嗔道。

苏衡以七岁稚龄,将延州伤病营管理得井井有条,又聪慧过人,一身医术远胜太医局数百医学生。延州城中,不知有多少人暗恨苏衡为何不是自家孩子。看看人家七岁是何模样,再看看自家瓜娃子是何模样!人比人真是气死人!

但是,范家父子与苏衡相熟之后,却深知苏衡并不是他表面上看着那般清冷端方,稳重识礼,而是与他师傅一般,有着戏谑人的恶趣味。只不过贵生道人对这一点并不做遮掩,苏衡则是只在亲近在意之人面前才会展露这一面。

“对了范爷爷,那位儒生姓甚名谁?”苏衡想起来还不知道那位勇武的儒生叫什么。

“姓张名载,字子厚。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后生。”

“咔嚓!咔嚓!”狄咏啃着一根又一根环饼,啃得不亦乐乎,脸上还沾了不少环饼上的黑芝麻,

张载……这个名字总觉得很耳熟,到底是在哪里听过……苏衡注视着积雪的庭院,努力回想,放在手边的环饼一动都没动过。

“阿衡,你想什么呢?咔嚓咔嚓!这般入神。咔嚓咔嚓!”环饼酥脆掉渣,狄咏一边啃一边问苏衡。

“我在想那位被范大人劝回去念书的儒生。”苏衡回过神来,也拿起碟中环饼咬了一口。这环饼炸得金黄发硬,上面还撒了不少黑芝麻,与后世的麻花差不了多少。

“哦——你是在想范大人劝学这件事呀。这事儿已经传遍整个延州城啦,茶摊里的说书人还专门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个话本呢!”狄咏抹了一把脸,把脸上的黑芝麻全都弄了下来。

“还有这事?”苏衡每日除了去伤病营就是在家中钻研医书,从没去听过人说书,还真不知道范仲淹劝学一事已经成为类似“司马光砸缸”这样的名人故事了。

“对啊”,狄咏理所当然地点头,“不过,那儒生已经离开延州回家去啦。”

“你如何得知?”苏衡奇道。

“说书人说的!”狄咏又拿起一根环饼开始肯啃啃,“那儒生与范大人交谈过后,就带着范大人所赠的《中庸》回横渠去啦!”

横渠?苏衡想起来了,张载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横渠先生,关学的创立者。他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利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谓振聋发聩。

原来,张载年轻时还起过投笔从戎的念头?若不是范爷爷惜才,把人劝住了,说不定北宋便会从此少了一位名儒与大教育家了。

“阿衡,听说你昨日去范大人家用饭去了,范大人的家会不会特别大呀?他们家吃的会不会都是什么龙肝凤髓之类的?”狄咏啃着环饼,突然想起一事,于是八卦兮兮地问道。

“……”苏衡沉默一瞬,才道,“范大人家也就比你我两家稍大些,至于吃食,范家的饭菜与我们平日吃的没什么不同,除了——”

“除了什么?”狄咏期待地问。

“除了饭菜味道比我们往常吃的要清淡些。”苏衡慢条斯理地说。

“啊——就这样?”狄咏很是失望。

“嗯。”苏衡缓缓点头。

“唉,没意思。”狄咏撇撇嘴。

“我还得知一件与你阿父有关的事。”苏衡慢悠悠地补充道。

“什么什么?快说!”狄咏果然又被钓起胃口。

“范大人与范泾原路的韩琦韩大人联名写了一道专折,向朝廷举荐边关将才。你阿父的名字,就排在第一等第一位。”苏衡慢条斯理道。

“真的?!”狄咏一下子站了起来,激动地蹦跳了好几下,“我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