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0(41 / 56)

码头村这段丹江洪水比较大,幸好乡里提前准备了抢险物资,并制定了护堤和转移方案,这才平安度过。

大家干劲十足,不到一天中断了三十个小时的道路终于通了。不过也仅够救援车通过,要想恢复到灾前状态还需要几天,重新打地基,铺水泥,等晾干,等竣工验收。

姜崖看在眼里, 急在心里。

脆弱的交通条件一直是竹坑乡发展的瓶颈。再加上天灾,就更雪上加霜。关键骨架型大交通,比如跨省国道、高速、火车等,别说县里市里,省里有时候都不一定说了算。

而这种高级别道路的修建一定是和本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唯有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才会最早出现铁路、高速或者机场。商贸都不繁华,哪里来的客流车流养活这些几百亿的投资。

姜崖知道自己能量极小。可再小也得把事情一点点做了。唯有像老黄牛一样, 一点点把能力范围内的一亩三分地耕好种好,有了资本才能去上面谈条件。

县道修完没几天,郭永宁赶着五头猪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丹江桥,送到了竹坑乡乡政府大院。

码头村人纷纷侧目, 好事者跟上去,把大院围堵起来。

这五头猪看起来十分壮硕, 大大的肚子低垂下来,甚至还有一头母猪,看样子快要生了,这是买一送一窝啊。虽说跟救命之情相比这五头猪不算啥,但好歹人家郭店村不是得了好处不记恩的。

郭永宁笑着朝徐洪福解释道他叔叔郭正初本来是想亲自来送猪道谢,可是他闺女怀了孕要去医院做产检,需要他开拖拉机去县医院。

徐洪福皱眉说你们郭店村距离县城太远,还只是乡路,多年未修,颠簸地很,还不如到我们县城去看病。

郭永宁一拍大腿说对啊。何必舍近求远。只是郭店村人习惯去自家县城,跑到隔壁省隔壁县总感觉有点奇怪。

徐洪福代表乡长葛兴国收下礼物,并热情邀请郭永宁留下来吃午饭。

郭永宁开心极了,借着公事他能过河来竹坑乡走一趟,还能吃上红烧肉大米饭,简直就是过年。

吃饱喝足后,他不好意思地问徐洪福:“领导,咱能不能留在你们这里干活啊?”

徐洪福一愣,随即明白了。

这小子定是看到码头村这边热火朝天的施工,想挣点钱花花。

徐洪福笑道没问题。工程这块归姜崖管,你找他报名就行。就一条,工地上的活儿可累人,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耽误了工期。

郭永宁有点脸红。他来之前只跟老娘提过这件事,别的谁也不说。村里人但凡知道他动了这个想法,肯定首先会严厉制止他过河,其次一定会嘲笑他干啥都是三分钟热度,还要去人家竹坑乡人面前丢人,那就更丢人了。

郭永宁也不着急回去,一腔孤勇跑到姜崖办公室。

姜崖明明比他大不了几岁,可这位年轻人的身体里像是住了位老人,显得格外冷静沉着。他身后是一张巨大的图,一条条横线排列着,细看过去是时间列表。

姜崖看了他一眼,走到图前耐心介绍说这是施工组织时间图。从备料,到工人进场,再到各项具体施工面的处理,都有具体的阶段和时间点。

这次洪水耽误了工期,而且工地上很多脚手架被送去对岸作为抵挡洪水的骨架,所以现在工地上大家伙全在加班加点,争取尽快把工期赶回来。

郭永宁一听赶紧拍着胸脯说自己年轻力壮。

姜崖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行。先试工三天。能吃这份苦就留下来继续干。不能的话,这三天也算你工钱。对了,包吃包住。”

郭永宁眼前一亮,咋算都不吃亏啊。工地包吃包住就能给老娘省下一张嘴的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