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在摆在面前,加上姜崖未雨绸缪将前两日在平浪宫前拍的照片洗出来,拿物证表明真假,这才勉强让人相信这件事是真实的,奖品也是可以拿的。
但凡有人愿意尝试,后继者总会出现。只可惜,会唱山歌的人还是太少,像历桃这样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是步履蹒跚的老人家,之前安庆生还害怕自己会因为报名参赛人漫山遍野而破产,谁知搞了一天这一车猪肉条还剩下许多。
宋香巧有些叹气,“咱们这么搞能行吗?”
这几天总共有一百多人报名,平均年龄40岁,年龄最小者是20岁的历桃。在宋香巧眼里,山歌表演还是需要赏心悦目,要全是老头老太太在台上表演,如果表演还是哥哥妹妹的情爱类型,确实有碍观瞻,没什么吸引力。
姜崖笑起来,“咋不行?咱们既然想把竹坑乡山歌品牌建立起来,山歌赛势在必行。”
哪怕现在唱山歌的人少了,老了,但文化传承永远不怕晚,只要还有星星之火,一定可以燎原。只要有一人还唱,一定能传至子子孙孙。
这次费这么大劲搞山歌赛,除了扩大竹坑乡知名度,趁着山歌赛期间人流量大扩大旅游收益外,姜崖也想趁着这次机会,把竹坑乡的山歌资源摸查一遍。到底还保留多少种山歌曲调?有多少人还会演唱山歌?老袁送他的那本《西和县山歌集》编制时间久远,资料不齐,只能作为基本信息参考。
如果真想把这件事做成做大做好,一定要把自家的家底搞清楚。山歌赛是最好的机会。
姜崖把自己的想法仔细说了一遍,希望大家能站到更高的位置通盘思考山歌赛。宋香巧想了想说:“既然这么说,不能只在咱们乡转悠啊。”
姜崖笑着说是。西和县诸多乡镇,包括省内的邻县甚至省外的邻县,都属于这次宣传的重点。竹坑乡一脚踏三省,虽然从行政角度,各县管辖分开,但从文化角度,相邻的各县同方言同文化,山歌这样的文化分支也大同小异。不管哪个地方的人,只要唱的山歌是一个调,说的词是一个音,都可以参加这次山歌赛。
于是,接下来几日,姜崖让王学海组织了几波人,东西南北各个方向撒出去,尽可能找到更多的参赛选手。尤其是有名气的山歌能手一定要请到初赛现场。
与此同时,姜崖带着程宿去找市大剧院,希望能在对方的宣传栏内张贴山歌赛宣传海报。
市大剧院上次应副市长要求,请程宿的梁家洼山歌团在大剧院连演三场,获得了极好的反响,借此机会,姜崖也想让大剧院的影响为山歌赛助推一把。
大剧院负责人倒也好说话,反正只是贴一张宣传海报,又不费事,还能送姜崖一个人情。姜崖说未来还要举行第二届、第三届甚至第N届,到时候可以大剧院一起合作,把比赛现场挪到这里。
负责人打着哈哈,心想现在的年轻人倒是敢想敢干,那也等你把第一届办好再说,以后的事谁能说得准。
姜崖早都习惯旁人怀疑的目光。他反正把话说在前头,明年这时候肯定还要找这位负责人谈,但到时候谈的可就不是今天只贴张宣传海报了。
他带着程宿马不停蹄又跑去市电视台。程宿和里面一个制片主任相熟。说是相熟,也是因为上次副市长对程宿的剧团大加赞扬,安排剧团在市电视台拍摄,在全市范围内播放,以扩大影响。制片主任当然以为程宿虽然来自西河县竹坑乡这个名不见传的乡镇,却和副市长有某种不可说的关系。
所以这次程宿一来找他,便热情出来迎接。
一听他们想在电视台投放广告,这位制片主任说话语气更热络了,立马亲得像亲兄亲弟。
姜崖被迫与制片主任热情握手,“我们乡资金有限,广告费嘛……”
制片主任一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