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
这就不关朝鲜王的事了,反正他只需要待在京师享受朝鲜王的一应待遇就可以了,至于千里之外的朝鲜故土,那就留给大魏去操心吧。
朝鲜王与琉球王一同举杯同庆,顺便商量着要不要一同集资往宋时的南洋商行里面投资一些股份。
毕竟虽然国小地贫,但是再苦也苦不到他们这些贵族王室,而逃往大魏的时候,他们也一同将王室多年搜刮的财物一同带走了。
之前的时候还能靠国家税收,到了这京师之地后,为了以后的生计,还是要多多投资才是。
尤其是最近由大魏银行借由大量的白银和黄金储备,与南洋商行一同开始发行的银元券,一两白银就能在大魏银行换取一张一两的银票或者等值的粮食,反之亦然。
之前在张家口、军中将士、京师官吏之中小规模实行的纸币制度,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调整以后,终于开始逐步面向更广阔的市场。
尤其是在安南进行了大规模金融实验归来的王恒宇,上马了大魏银行行长职位后,他深刻的了解到了通货膨胀给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所以纸币的发行一直都是十分谨慎的。
不过大魏最硬的通货粮食,还是牢牢的掌控在朝廷的手中,粮票制度的推广也让大家渐渐习惯了纸币的存在,也稳定了他们对于纸币的信心,因此推行起来遇到的阻碍并不多。
只有大魏银行出品的银票才能在南洋商行以及各种皇商之中买到一些靠银两买不到的东西,比如:四轮马车,平板玻璃,镜子,大量的蚕丝和丝绸,以及平价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物资。
之前的时候各地所减免的田赋到了今年夏收也会开始收取,而此时才是纸币发挥最大效果的时候。
而且随着沿海地区的开海,原本的禁海措施也已经成为过去,永明城、对马岛、宁波、泉州、广州等多地港口宣布可以接受外国商人交易。
不过交易时必须先使用大魏银行发行的合法纸币才能购买货物。当然这些对外使用的大明货币上有特殊标记,是无法在大魏兑换成白银带走的,但是缴纳商税和关税时可以抵扣。
而这样的纸币到后来成为了国外人购买大魏商品的许可证,很快就以一种溢价的方式被出售给了国外的商人,什么都不干,仅仅只是把手中的白银换成纸币,再卖给外国人,就能赚取不少的利润,这样的无本买卖引得江南地区大量的商人纷纷往银行存入白银。
而国外的人对于大魏商品的渴求程度之深是宋时都没想到的,之前一直都是暗地里的走私贸易,直到抬上台面以后,原本预计的贸易额度在原本的预估之中还翻了三番。
搞的王恒宇不是天天泡在印刷厂计算纸币的发售情况,就是催促各地的银行网点建立与铺开情况。
不过也反而催生了新的职业,比如全国一千多个县级单位的银行基层人员。
时代的发展就是这样,当无数的岗位随着新时代的技术萌发而消亡的时候,总有一些新的岗位会应运而生。
这一系列的措施,倒是让即使已经开始禁止白银外流的西班牙有些措手不及。
17世纪在大魏已经开始有些低迷的白银输入,突然又变的高涨起来。
而当纸币流通一转,最后还是会通过各种方式渐渐回到银行之中,纸币的生产成本相较于金属,无疑是降低了无数倍。
抢钱哪有印钱快!由此才能真正解决朝廷的银钱不足问题-
当然,这不是说,大魏就不需要抢钱了。
贵重金属的储备,在很长的一个时间之中,都是大魏抵御通胀和紧缩的重中之重。
章丘捏着手上的日本情报信息,脸上有些兴奋之色:“所以,把我派过来是想要打日本了?”
这可是开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