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60(9 / 28)

被认出的问题。

就是偌大一个大魏朝,策反这种极度危险的事情都是派的两个女子,多少有点让人绷不住。

偏偏此事还需要极度保密,知道内情的人也不能泄露分毫,因此知道内情的几个相顾无言,唯有一声叹息。

丢人啊!

倒是女官这边仗着宋时回来了,然后诸位主事大臣又莫名的对上宋时软了三分的气势,将手头之前积压了好几个月的提案一股脑的全提了上去,重点也就在商税改革上面,其中包括银行储蓄和纸币制度的推行。

宋时也没真欺负别人,之前的高薪养廉政策也只是个雏形,虽然将官吏的工资整体翻了三倍,但是由于太祖过于抠门,原本实行的薪资就是违反人性的,正一品官员一千多石禄米,七品以下不到百石。

看着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这些好像够了,可惜,太祖一般要用宝钞抵扣一部分 ,到了太宗,得益于海贸,抵扣的部分又多了胡椒、苏木,到手的就更少了。

而官员一般还要养一家来小,和幕僚师爷乃至下仆。

如今的粮食价格在粮票强力的控制下几乎等于一石粮食一两银子,早先还要更为不堪一些,换算下来,一个九品官员,一年的俸禄不过四五十两银子。

嗯,而沿海地区的百姓如果投身海贸,一年下来,只要别遇上风暴和意外,也能赚上一百多两。

相比之下,手握权利的官吏如何会不殚精竭虑的为自己打拢好处,官场之中贪贿横行陋规处处早已习以为常。

王朝末期,整个社会经过百年承平,浮躁与享受之风日长,日益攀比不安本风的风气不是一个京师沦陷就能消的掉的。

所以即使宋时给他们翻了三倍的薪资,给的还是真金白银和确实能领到粮食的粮票,但是她自己也知道这还是不够的。

毕竟作为官员,迎来送往,应酬交际是免不了的,更不用说下面的小吏了,起码的日常生活也要保障,如果给他们一个坚强的后路,那么权力的腐化速度只能说是超乎想象。

监察司才成立一年,仅京师就已经揪出了近百起证据确凿的贪污案。为琉球和辽东以及陕北地区的学堂,输送了大量的教书先生和矿工。

从根源上解决官员的后顾之忧,才是杜绝那些迫不得已走上歪路的官员最好的方式,光是抓人,抓的速度还赶不上考核的。

因此,宋时在走访江南各地的时候,就已经在计算如何优化高薪养廉的政策了,这也是她与大臣交换推行商税改革的筹码之一。

新版本的高薪养廉,除了薪资之外,从行政支出笔墨纸砚到衣食住行、交友接待、节庆旅游,无不一包,按照官员的品阶各有阶梯补助。而且明确的将社会补助(修桥铺路)和个人资助(优秀学子)纳入朝廷的支出之中,减轻官员的负担。

不管什么政策,都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优化的,谁也不能一步到位的推出一个完美无缺的政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是关键。

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效率!

哪怕因为贪腐被抓,换任官员重新适应也需要时间磨合,如果能在贪腐之前及时止住自然再好不过。

给他们一点甜头,把商税顺利推行下去,那才是往后能维持住整个帝国运转的大头!

女官那边天天抓着各部门推进各项政策,六部的官员因为这个已经连着加了三天班了,但是顶头上司没吭声,他们也只能忍着。

这样,从上到下忙忙碌碌,倒是没人知道天子悄无声息的被人拒婚了一波-

宋时面上对上朝臣和新帝的时候还是一脸平静,回了镇远侯府就开始带上淡淡的死意!

她才十八不到!

虽然灵魂已经不小了!!

但是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