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0(19 / 26)

到布袋里面,回头积攒起来还能送去驿站换钱。

有专门的农官花钱收集这些便溺之物,拿去处理成肥料,再卖给种地的农户。

据说有了农官这些肥料,加上官府发的良种,这几年虽然老天爷还是那么风不调雨不顺,但是总的来说比起往年收成还是要多些了。

地里有了庄稼,家里有了粮食,秋收谷贱时官府还会平价收粮,虽然价格不高,但是也不必担心粮食被贱卖压价,大家心里也就安稳下来了。

沈三心中也是大定,想着要不去乡下买块地种种,虽然自己不会,但是不是说有专门的农官来教吗?

但是随即默默回想了一下粮店的米价……

种粮还是算了,他入伍多年,早就忘记怎么干活了。

除了船上晕船的那十多日,一路上所见所闻实在是让沈三叹为观止!

在军中待了五年,再出来,却感觉换了人间,出去之时还是流民遍地,烽烟四起。

如今,却已经进入了太平盛世,那些杀戮与鲜血遥远的就像另一个世界。

原本沈三以为,自己从伍多年,见过不少的的同袍都死在了战场上,在杭州打听消息的时候,应该能听到不少将士伤亡的消息,但是却只听到寥寥几个附近的乡县有阵亡将士的情况,甚至更多的重点还在阵亡将士的待遇描述。

比如县中的官差会带着抚恤银亲自上门慰问,比如阵亡士兵的家属有优先进入官家工厂干活的资格,比如给未成婚的将士过继孤幼院的孩子继承香火……

听的沈三内心更为酸楚起来,对于一直努力扶持自己升迁未果的教导员产生了几分愧疚之情。

要不是他,对方也不会年年绩效被评乙等,升不进去参谋部。

沈三不知道,早在新兵入伍的时候,就已经根据籍贯打散分配到了不同的部队之中,前线的伤亡人数也一直被严格控制,极力避免出现那种:

一次大战以后,满村满县家家都挂白布的情况。

毕竟现在这仗,肉眼可见的,不是打一年两年就能停下来的,十年二十年也不算完,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新兵加入其中。

虽然和之前的收复京师驱逐女真的烈度没得比,西域那边,大部分的时候一两个月才会遇上一场真正的战争。

大量火器的加入,让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当面互砍之时血肉横飞的场景,但是战争就是战争!

战争永远不是兴奋剂,而是要用血肉去填平的沟壑。

现在的残忍是为了在地缘上打出一个最有利于华夏的纵深。

以山脉、湖泊、戈壁、高原、以及海洋与岛屿,在亚细亚圈住最肥美的一块肉,并且将自己的势力辐射到万里之外,只有足够大,才能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还能拥有足够的时间去反应,足够的余地进行游击。

就像代宋亡于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失去了地缘的屏障,敌人随时可以兵临城下。

那无休止的噩梦不断袭扰着代宋,提示着他,即使将经济发展到了极致,也不过是一只待宰的肥羊。

即使经常说代宋很弱,但是代宋主动发起的战争在历朝历代之中并不算少。

它尝试过努力,但是它不行!

而士气这个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对于战事却有着极大的影响。

一旦形成了负面舆论,厌战情绪就会蔓延到整个大魏,这才是宋时极力想要避免的。

而现在,前线贺章在西域开疆扩土同化异族,宋时在海外寻找新的机遇与土地,保障粮食供应。

大魏的后方则安稳生产,保持整体政令通畅,顺利落地,抓紧时间将攀爬的科技树运用到实际上,解放大量被困在琐事和劳动上的人口。

一旦习惯了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