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50(16 / 26)

变蚕虫的生活环境

和饮食,一代代的将养蚕忙碌的时间与农忙时节相错开。

而养蚕的收益,不管是从生丝到成品的丝绸,都要远远大于种植水稻。

但总体来说养蚕行业基本上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正是这千千万万户的养蚕人,才支撑起了华夏垄断全球的丝绸行业。

宋时小时候养过蚕,但是她也不敢提自己对养蚕有什么心得。

虽然她不会技术,但是她有权,有钱,有人,有地!

对于这种支柱产业,宋时能做的自然就是从家庭承包制改为工厂流水线,从根源上扩大生产能力。

从桑树的种植到丝绸成品,整条产业链都要搭建成完善的工厂产业链,才能提高丝绸行业整体的工业化速度,也才能满足数以万计奔赴南洋的商船载货量。

刚好,万物工坊那边新出的水利生丝纺织机和纺线机修改好了,经过实验以后,已经具备了大面积铺开的资格。

而杭州,就是宋时这次“游山玩水”选定的最后一站。

第147章 桑基苏杭地区,最近出现了官……

苏杭地区,最近出现了官府出面的招工贴士,以每月1两银子的价格招募养熟练的蚕户前往郊区的农庄养蚕,农忙时节会将人放回来。

其实不用官府说,苏杭地区谁家不养蚕,但是曾经都是自家小规模养殖,盈亏自负,一个蚕期下来,光是买桑叶就得花费不少,搭上其他劳力,一个月还不一定能赚到一两银子呢。

官方的通告一出,自然就有不少人家上门,这样的好事,自然是众人抢破头都要去的,因此这一牛车的妇人,家里多少是和府衙的小吏衙役有些关系,消息灵通的。

这批妇人,被分批安排到了郊区的新盖的农庄之中。

新修的水泥官道宽敞又平整,被安排在官道附近的充当公交车的四轮牛车,一次性能搭载8个妇人,挤一挤,十个人也是可以的。

这是官府正在逐步推行的新政策:半公共运输系。

由官家出面在蒙古和辽东购买牛马,配上万物工坊的四轮大车和新修的水泥官道,每天定时定点运行起来,将各县府都连接在了一起,几个铜钱就能捎上一程。

在北方还只在重要城市和节点运行,毕竟北方人口少些,但是到了南方这种人口稠密又商业发达的地方。

光是这衍生而出的产业就又能养活不少人。

牛车的车顶上还能放置不少的货物,没人的时候,光是在这条线上拉货也能收回成本,而帮官家拉人月月还有补贴,官家为了鼓励大家多养牛马,出了不少的补贴,甚至还有安排专门的牲畜医院,因此江南地区养牛和马的人也越来越多,如今除了卖柴禾以外,卖草也都成了一笔不错的生意。

一众牛车和马车,穿过一片片的桑林和河塘,不少人在那些低洼地泥地里挖掘着,将那些湿滑的淤泥统统往上堆在一旁的。

牛车和马车到了这处,纷纷停了下来,将原本安置在车顶上的大包货物卸了下来。

有人看着之前在夜校先生教过的字脱口而出:“是水泥!”

“这么精贵的东西,怎么运到这荒郊野外修啥呢?”她的声音引的一众妇人纷纷抬头去看。

牛车上的柳三娘惊鸿一瞥就看到了丈夫那熟悉的身影,看到他一身的污泥还在那里忙碌,原来前两天丈夫说的新找到的活计就是这个啊!心中忍不住升起一抹心疼,要不是婆婆病重,每个月都要吃上不少银钱的药,夫妻两个也不会换着法子找活计。

许是感受到了妻子的目光,张岐下意识的转头,刚好看到了马车上的柳三娘。

两个人隔着官道,周围又都是人,实在不好说话,于是远远的相视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