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给你找点不痛快。
宋时盘算了一下安南目前的局势,以及她记忆中那些犄角旮旯里面剩下的关于安南的记忆。
要怪就怪太祖太强,而后人又太弱。
安南收回后,留守的官员自以为被放逐就开始肆无忌惮的压迫当地百姓,粗暴的把大魏的政策全面照搬而不考虑当地民情。
原本南洋那一片的国家,由于天气炎热,水源充足,没有四季轮换,果树终年结果,所以没有任何的储蓄意识,国民性就与大魏人不同,性好懒散,不喜勤勉。
而且由于森林密布,瘴疠横行,地形陡峭,天险重重,大魏军征安南时非战斗人员就病死4万余人,治理安南的20年间,耗银600万两,仅获税赋80万两,财政亏损率达700%。
但是有时候家国之间算账,并不能只看纸面上的成本,在如今的小冰河时期,一块肥沃且能一年三熟的地,对于大魏百姓来说就是无数能活命的机会,况且还有高平铁矿,清化金矿等战略矿产。
安南独立后与日本、荷兰直接贸易,大魏丧失南洋香料定价权,各香料的价格暴涨5倍。
从地理上来说,安南北接广西、云南,是大魏抵御东南亚势力及西方势力的的前沿阵地,红河三角洲的地利,也可监控北部湾至马六甲航线,阻断海盗与倭寇南逃通道,安南的归仁港也是下南洋路线上重要的补给点。
失去安南,同时也失去了大魏的文化和理念辐射南洋深处的更多可能性,同时也是大魏向南洋诸国展现出来的,由进取探索转为保守封闭的重要标志。
总而言之,安南对于大魏来说:得之可固国安邦,失之则内外交困。
当时不重要的一块地缘位置,或许就会在未来成为决定胜败的转机。一如荒凉到寸草不生的西藏,却凭借世界第一高峰挡住了来印度的入侵,一如人迹罕至的辽东,万年不化的冻土下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与工业的希望,一如广袤的南洋海下无数的石油安静的沉睡……
没有足够的国土纵深和复杂地貌,一旦遇到危险就会失去转圜余地,每一寸土地,都不应该被轻易放弃。
当然,如果只能选一个的话,南洋诸地,宋时更想要的其实是缅甸的那块地,虽然山林密布,局势也更加复杂,但是如果随着基建的逐步提升,就能直接废掉困住大魏海上贸易的枷锁——马六甲海峡。
可惜,宋时是个成年人,她选择都要!
上一条时间线,曾经有东南亚人质问华夏凭什么将九段线划在他们的国土旁边,却从未思考过,当华夏划定海上边界之时,他们的国家根本就不存在。
当年还虚弱的华夏空地划线已经是给足东南亚面子了,既然第一岛链如此让人不满的话,那宋时只能选择将第二岛链也划入范围,让南海,与东海,渤海一起,成为大魏的内海。
宋时盯着地图上占城的位置,叹息了一声。
安南虽然讨厌安南,但是也不得不感慨一句,它的时机永远挑的那么恰当。
这察言观色的本事,大概也是大魏周边小国能屹立不倒的本能了。
再早半年,宋时就直接带着胡泉下南洋去收拾安南了。
再晚半年,中原也大部分平定,那些在血火中历练过的将士们也正装满了开疆扩土的心气,正好适合装过去。
偏偏是现在,宋时人手都拉满了,在各地平衡,短时间内还真的一下抽调不出人手,去收拾安南。
硬杠是不行了,大魏前期的教训历历在目,她可没有六百万两白银去浪费在这个地方,也没有派21万骑兵翻山越岭的打算,更没有足够的补给可以消耗。
按照石香海和嘉娜的消息:
荷兰东印度公司支持阮氏,西班牙则助郑氏铸炮,日本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