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12 / 20)

马岛。

曾经的抗倭援朝的战争起点,最开始就是因为对马岛的岛主因为处于朝鲜和倭寇的中间,势大的日本意图复刻大魏的朝贡制度,强行将对马岛列入收贡之地,并以此染指朝鲜,通过朝鲜入主中原。

而早已对朝鲜称臣的对马岛左右为难,最后选择了欺诈战术,代替朝鲜对日本称臣,提供了伪造的投降战术。

大喜过望的日方直接出兵朝鲜,引发了最后蔓延三国连续十年的抗倭援朝战争。

三国都在这场战争之中元气大伤,而作为中间跳板的对马岛直接在十年的战争中灰飞烟灭。

而现在,对马岛的一半属于永明城。

作为江南物资运输的中转站,龚敬在这一片区域下了极大的功夫,不仅扫空了附近的海盗团体,还在对马岛设置了港口交易中心,因为对马岛的地理位置天然适合作为朝鲜和日本的中转站。

龚敬抽税也方便不少。

是的,龚敬在对马岛还掌控了一部分的税收业务,他提供安全的交易环境,自然不是白给的。

他早年在戚家军下一直跟着灭杀倭寇,对于江南一块倭寇和富商勾结的关系算是清清楚楚,也掌握了不少门道,还有大魏的军方身份掩护,更是如鱼得水。

这种龙蛇混杂之处,消息的渠道往往也比其他的地方来的更快一些,宋时需要在这里了解中原目前的状况。

夜不收还在这设了点,这次宋时也是顺便送一批新的夜不收过来驻守。

所有驻守在外的将士,除非特殊因素,一般都是轮换机制。

离开了对马岛,宋时才算是真正的离开了永明城的势力范围。

而她的第三个目的地就是:烈港!

如果说,十世纪之前的亚洲中心是万国来朝的长

安。

那么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一直到了16世纪,宇宙中心就是泉州。

阿拉伯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这片丰饶的土地时,正是商贸最为发达的代宋,他们垄断了从欧巴罗到中原的商路。

直到郑和带着船队七下西洋,将这一切推向了极致,然后随着当权者的转换和朝廷反对的声浪,转瞬之间落下帷幕。

泉州港口的封闭,曾经兴盛的海上交易变成密不可宣的私下交易。

期间很多人试图重解海禁,但是都一一失败了,葡萄牙的殖民虽然被赶出了岭南,然后潜入了江浙的沿海地区,与当地的贪官和巨商相互勾结,以宁波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新的走私网络。

大魏开国太祖,曾明令沿海地区不得私下与海外诸国进行贸易,想要将对外贸易的权利收归于己。

财富虽然不会消失,却依旧会转移,但是转移的方向却不如太祖的预期。

沿海地区狭长而贫瘠的土地,却容纳了太多的人口,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贫瘠的土地不断改田为桑,越来越多的百姓只能选择铤而走险,投身海上贸易,甚至孤舟下南洋,远赴千里之外求一条活路。

逐渐形成了烈港、月港之类的地下港口,虽然不能见光,但是贸易兴盛的程度却并不输任何一个南洋的港口。

没有国家支持的贸易行动,在对外国贸易纠纷之中难免处于下风,随时有货物被夺,船只扣押的情况,而回国一旦被揭发也是死罪,进一步加剧了其转而为寇的风险。

经过近百年的私下发展,商与匪早已经分辨不清。

甚至因为沿海巨商和官吏的支持,其贸易额更是远胜许多,毕竟中原的商品不仅物美价廉,还具有独一无二的市场竞争力。

欧巴罗以前一直以为丝绸是长在树上的丝,而瓷器更是风靡宫廷让人痴迷的顶级奢侈品。

不管是罗马帝国还是奥斯曼帝国都曾经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