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10 / 45)

一人来到了东京,不是因为叛逆,而是没能力负担她的大学费用、那种地方也不可能像东京一样到处都是打工的机会,所以她没办法像我一样靠自己的劳动攒出一笔学费。

再说了,就算是现在,就算是在东京,不办理贷款的话,也是不可能靠四处兼职攒够大学的学费的。

培养职业技能的专门学校也不是没有,但母亲家里的人只愿意让她去离家最近的那所——

她没说那所学校的名字,因为不重要,因为不在东京。

她说她那个时候就是想来东京啊。

可能是电视广告看多了,也可能是受了那些动不动把tokyo当作韵脚或者歌名的流行歌曲的影响,总之她就是想来。

显然,那个时候的母亲是如愿以偿了的。

刚来东京的时候,一切也很顺利,因为她是个敢想敢做的人,手脚勤快,口齿伶俐,脑子也很灵光——

可惜我没遗传到这些。

但或许这些东西,不论是存在于先天还是受惠于后来的时间,都不可能被遗传到。

因为这是母亲的‘天赋’。

她自己说是赚钱的天赋。

听她这么说,再想到我们家的现状和那些还没随着时间不断模糊的儿时记忆——我却是很难认同。

“是真的啦。刚来的那几年,我不停地打工,然后凭借着工作的时候认识的人——尤其是那些混的不错、也赏识我的前辈,最后也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哪怕只是一个来自乡下、高中都没念完的女孩子。”

“从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了,人是很重要的。”

‘很重要的’什么呢?

后面还少了点东西吧。

但母亲好像没有把句子补完的意思,她只是继续说着自己的故事,以一种讲述他人的轶事的口吻——

“所以我一边工作,一边继续拓展人脉,不论是比我厉害的,还是和我差不多的,我都好好经营着这些关系。”

“虽然也有真心的成分啦,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钱。不过既然是大家一起赚钱,也无所谓这些了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闻到了香烟的味道。

也是这时我才注意到,虽然坐在一起,但母亲没和我一样坐在靠近草坪的地带,她坐在台阶上。

“跟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不一样,打工是用劳动换取生活费的工作,那样的工作不管赚多少,归根结底都只能算作维生。”

“但赚钱是不一样的,尤其要想赚到一笔能让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随心所欲地在东京这样的地方站稳脚跟的大钱的话。”

“虽然现在听上去有些好笑,但那个时候我可是没想过结婚、更没想过生小孩的事情。”

“我本来是打算在四十岁之前赚到钱,之后就一个人快活到死的。”

母亲看上去很惋惜,完全没有那种‘但是那样的话就没有小光你了的’庆幸。

虽然电视剧里都是这么演的。

“但就像小光你知道的,最后还是什么都没有。啊,不对,准确来说——”

“应该是曾经有过。在一切都进展地还不错的时候,我是有攒到一笔小钱的。”

“虽然现在看来应该算是一笔大钱了,但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啊,因为见识太小,所以理想才大得不得了。”

还是跟父亲一边的啊。

算了,至少我看了看手中的意见书,劝自己耐心听下去。

“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是因为书读太少,不懂什么金融、投资之类的事情?还是太看重自己的经验——太相信人了,所以一听到是朋友们都在做的投资,想都没想就一股脑投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