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0(8 / 23)

学堂的规矩条例,但是,多数人还是觉得, 女子、哥儿迟早是要嫁人的,日后就是别人家的人,嫁出去的女儿、哥儿泼出去的水,条件不允许,他们自然舍不得花那笔钱送他们去学堂。

小子就不一样了,送他们去学堂,要是考有功名,日后出人头地,那可是光耀门楣,扬名立万的事。

哪怕考不上功名,识得几个大字,日后不用与他们一样大字不识一个也是好的,说出去也倍有面子。

那些大户人家就不一样了,首先,他们不缺那点银子。

再次,他们的女儿、哥儿能够识文断字,日后不仅能嫁的好,有个好名声,还能被人高看一眼。

许云帆身为一个现代人,太明白读书识字的重要性了。

他没想过送秦安去学堂日后能给他长什么脸,更加不会想以后秦安因为识字了就能嫁的有多好,他只是单纯的觉得,多识字,开拓眼界,明事理,辨是非,是非常重要的事。

想到这,许云帆乍然想到,秦润呢?他识字吗?

“那你呢?以前也没去过学堂?不识字?”

“我识得一些字的。”

秦润有些焦急的解释道:“我父亲以前教过我,虽然我没有去学堂,但一些字我是认得的。”

识字这一点,可以说是秦润有别于村里其他哥儿的唯一一处优点了,他急于让许云帆见到他的优点,他长的不怎么样,除了一身力气,会村里人人人都会做的农活外,也并非一无所长。

秦父是个童生,虽然农活不拿手,教导秦润却是绰绰有余。

外加秦润聪明,不说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但教过一两次,他便能记下。

为此,秦润还是认得很多字的。

“你识字?”许云帆微微有些震惊了,“那我们多攒点钱,等下次学堂开学了,把安哥儿也送去学堂吧,不识字,以后安哥儿该怎么办?”

许云帆实在无法想象,十七八岁的秦安,大字不识一个,小小年纪便嫁人生子,外面的世界那么大,哪怕不能去,能有所了解也好过这般连镇子都出不去的好吧。

许云帆下地掰玉米的时候,听其他人聊天时,得知哪家姑娘或者哥儿嫁到镇上去了,对方又是嫁了哪家汉子,人家又是做的什么生意啦,汉子家是这样的条件,说明这个姑娘哥儿就是嫁的顶顶的好了,以后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农活了。

在村里这么长时间,他也不是不知道,他这张脸,可谓是老少通吃,那些小姑娘小哥儿见到他,哪个不是含情带怯羞答答的,偷偷摸摸盯着他瞧。

甚至,他还看到,那些大婶大娘见到自家闺女哥儿对他露出欣赏的表情时,便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面容拧了他们一把,呵斥他们不能再看自己。

好像多看一眼,他们就会被自己勾魂似的。

有一次他推玉米回去时,不经意听到那些大婶对其姑娘劝说道:“别看了,许小子长的好看是不假,但长的再好看,没有银子,你能跟着他喝风填饱肚子吗?”

“他一个外来户,没有田没有地,又细皮嫩肉的,虽然会做推车,可就他那样的,无权无势,一旦把推车卖出去,你以为他能卖多久?”

“村里人眼红他的人还少吗?可他们为什么没有那方面的心思?你以为有一门手艺就真的可以吃喝不愁一辈子了?孩子,别太天真了,你看豆大娘,镇上会做豆腐的不止她一家,但她不敢去镇上卖,为的是什么?”

“几年前你听过隔壁村有一户人家一夜被灭口的事了吗?你年纪小,可能不记得了,但你娘我记得清清楚楚呢。”

那户人家有一门祖传的手艺,做出来的菜又香又好吃,听说祖上还出过御厨呢,因为这份秘方他们不愿卖,从而一夜被灭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