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26 / 30)

青眼有加,也结交了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一众好友,还有一位常来家中拜访的侠士徐元直,闲暇时这四、五人围炉论天下,好不畅快。

最后一场冬雪过去,渐渐春暖花开,到了春耕季节。

诸葛蕙也日渐来得少了。

这一日,宝钗从外边回来晚了,路过卧龙岗时,天已黑尽,明月高悬。

她的马车驶过一处田地,远远听得有吟诵之声。

丫鬟梅鹿趴在窗口,奇道:“寻常人家犁地皆在白天,既翻松了土地,也能顺便让太阳晒死翻起的杂草,怎么还有人半夜扶梨耕作呢?”

她双手托脸,忽又笑得有几分陶醉:“这扶梨的人还挺好看的,又高又瘦,仿佛手中不是犁耙,而是修仙的拂尘呢!”

宝钗心下触动,凝神细听,听得是: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正是《梁甫吟》!

她掀开车帘,远远看得一眼,鼻尖瞬间酸了,热泪盈上眼睫。

那双手扶犁,萧萧肃肃,朗声吟诵的,不是诸葛亮又是谁?

《出师表》中他曾说躬耕于南阳,原来,是当真一犁一犁耕作过的。

那样一个经天纬地、光风霁月的人,却要在月色昏昏的夜里,扶着犁头,将汗水滴进泥里。

“停车!”

宝钗唤停车夫,掀开车帘,一跃而下。

她这幅身躯久经锻炼,动起来确如脱兔一般。

提裙跑过地头,她心头热血忽一凝,心神回归,却步不前。

如此这般不管不顾地跑起来,上次还是滴翠亭扑蝶。

一旦理智回笼,她就再多行不得一步,做个守规矩、顺应时势的人,已在多年闺训中刻入骨髓。

那边诸葛兄弟也已看到了她。

诸葛亮松开犁,让诸葛均守在原地休息,自己快步迎了上来。

他心头也有些热血奔涌。

黄小姐从马车上跳下的那一刻,分明就是黄贤弟,从内到外的热烈与真诚。

将到面前时,黄小姐却又重新变得端庄起来,甚至正正经经地行了个礼。

黄小姐说话也是疏离而守礼的:“诸葛兄,小妹正要到贵府一趟,谁知恰巧路遇贤兄。”

“还望帮忙给蕙姐姐带个信,请她明日到我家来一趟。”

说这一番话时,宝钗皆垂着眼睫,良久无应答,她才抬眸,看清眼前人模样。

诸葛亮一袭蓝布短打,愈发显得腰细腿长,头上包着布巾,汗水打湿鬓角,凤眸中隐含一丝失望。

两人视线相对,诸葛亮换了温暖笑容,拱手还礼:

“小姐所托之事,亮必然带到。”

他手背红肿,拱手时,手指都在轻颤。

宝钗惊呼一声,再按捺不住关心,上前一步,颤声道:“你的手,怎么回事儿?”

原来,她并不是全然冷的,却不知为何要这般压抑内心。

诸葛亮举起双手,笑容中也添了真诚,坦然道:“白日读书,夜晚耕作,这双手许是有些累得不听使唤了。”

手指修长白皙,读书人的手,手心却打着血泡,指尖沾着污泥。

宝钗咬唇,掏出手帕,垂眸侧身,递给他:“绑在手上,会没那么痛。”

诸葛亮接过,却只是捧在手里,有意要再试她一下。

他叹道:“若是黄贤弟给的,倒是无妨。黄小姐的物件,都太精致了些,亮只怕不能领受。”

宝钗假作未听懂,回身就走。

身后的目光,灼灼追随,她强压住心境,不让脚步紊乱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