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河东那般幸运有她给的平安佩护体了。
他怎么可以那么不小心,就不能为了她周全一下自己,难道那场难堪的分手就是他们的最后一面了么?
她还等着他的道歉、等着他的挽回、等着他的温存细语呢!
她和霍巡总是阴差阳错,永远缺一点缘分。现在他要死了,她说什么也要去见上最后一面。
徐复祯称病不出,安排好宫里的事情后,领着十二个千羽骑的护卫悄悄出了京城。
一路快马奔袭,将沿途快驿的战报都看了一遍,没有收到他的讣告,她这才稍稍心安下来。
一行人风餐露宿,将半个月的路程压缩到七日,抵达兴元府时已是八月中旬。
与她预料中的兵荒马乱不同,城里整肃有序,许是戒严的缘故,静肃的街道略显冷清。
蜀地的气候比京城要更湿润,白日里还有夏末的余韵。徐复祯一路驾马赶到转运司衙门时,身上已经出了一层薄汗。
随行护卫已经提前通报过,见她到来,衙署的司吏上前迎接,打着笑脸道:“不知内尚书到来,下官有失远迎。”
徐复祯匆匆迈步往里头走,一面问:“你们转运使怎么样了?”
那司吏紧走几步上前拦住她:“内尚书留步,霍大人病中不见客。”
徐复祯停住脚步,余光瞥见庭前廊下已经有兵吏聚集上来。
她耐着性子道:“你去通报一声,就说内廷的徐复祯登门,问他见不见?”
那司吏有些为难,却不动身,只反复强调:“大人病中不好打扰。内尚书还是移步官邸暂歇,待大人好些了,自然会去请内尚书相见。”
去通报一声就这么难?
徐复祯将那司吏上下扫了一眼,心里倏然一沉——该不会是他情况不太好了罢?否则衙署为何布置这么多兵吏!
她更要去见他了。
廊下的兵吏眨眼间聚拢到仪门前挡住她的去路。
千羽骑的将士也应声聚在她的身侧摆开阵仗。
两相对峙下,徐复祯见对方没有让路的意思,便朝身侧的领队道:“开路。”
她的人“铮”一声抽出腰间短剑,对面的兵吏立刻抽刀相对。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仪门后忽然传来一道清朗的声音:“有话好好说,何必动不动就刀兵相见?”
话音落下,挡在门口的兵吏立刻左右退开。
徐复祯往里头望去,见从仪门内走出一个穿缥碧罗衫的年轻男子。那人二十多岁的模样,窄长脸,修眉俊眼,举止间自有一股威仪气度。
他正不露声色地把她上下打量了一番,眉心忽然一展,上前朝她拱手施礼:“兴元府知府夏承蕴,见过徐尚书。”
徐复祯见终于有个能发话的人了,急切地说道:“我要见你们转运使。”
夏知府侧身作请。
那司吏急忙上前低声道:“大人,京里来的……”
夏知府摆摆手,仍旧将她往里请。
徐复祯因离得近,是以听到了那司吏的话,进门时便瞥了他一眼。
这些人该不会把她当作成王的人,所以才这么防范她吧。
她一边往里走,一边回想衙署里的戒严,不禁追问前面引路的人:“夏知府,转运使的情况究竟怎样了?”
夏承蕴半皱起了眉头:“当胸的那道箭伤虽然凶险,却还算控制住了。只是这几日接连高烧,他成日地昏睡着,我看着有点不好。”
徐复祯却微微放下心来。她这回是抱着见最后一面的决心来的,高烧已经是意外之喜了。
那夏承蕴又道:“徐尚书怎么突然过来了?介陵要是知道你来,恐怕不会高兴。”
徐复祯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