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50(11 / 34)

也尽够了。”

惠妃等人骤然抬起头,脸色难看的看着宜妃,她们几个的儿媳妇,自成亲以来,日日晨昏定省从未疏漏,宜妃突然来这一遭,却显得她们不慈。

然而宜妃对于殿中打量的眼神视而不见,她轻轻地摸着指甲上的玳瑁,指腹拂过微凉的指甲,从旁边的托盘中取出一双手镯,亲自戴到黛玉的手上,只见那碧莹莹、绿汪汪的镯子正正好卡住了黛玉的手腕,动作间一截手腕从袖中探出,纤细而轻巧,那镯子被那白瓷般的肌肤衬地,水头都足了几分。

黛玉同样地向宜妃谢恩,眉眼弯弯的模样将宜妃心里头那丝丝的不自在逐去。

这边婆媳在母慈子孝,那边惠妃几人眼神乱飞,站在她们身后伺候的福晋们,眼中更是期待地,自她们嫁入宫以来,每日都得提着心的伺候婆母,虽说此事也是女子本份,但哪个做人儿媳妇的,真心实意地愿意每日两次去伺候婆婆。

果然,只见惠妃干笑了两声,她握着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的手,赞叹地说道:“我的儿,我知你最是守礼,自你入了宫,每日的晨昏定省从未懈怠,你的孝心我是尽知的,但你孝顺我,我也得心疼你,日后你便和五福晋一样,只初一十五向我请安足矣。”

荣妃与惠妃也低低地与他们的福晋说着类似的话。

伊尔根觉罗氏、董鄂氏和乌拉那拉氏看向黛玉的目光中,多了许多善意,无论如何,她们确实是沾了这个妯娌好处,这份情,她们认。

但此时黛玉顾不上与她们闲话,她冲着几人笑了笑,转过头去认真听着皇太后与宜妃的谆谆叮嘱。

黛玉这般认真的模样,让皇太后与宜妃更加满意,是个沉得住气的,日后胤祺出宫开府,后院里有个能主事的,她们也放心了。

外头跪着的喇嘛又念诵完了一卷经,苏曼轻手轻脚地走了过来,向皇太后请示是否摆饭。皇太后愣了一瞬,见着日头的影子已经投到的殿中,时辰已经不早,显然是皇太后与黛玉说得高兴,都忽略了时间的流逝。

皇太后点了点头,宫人们提着沉重的盒子走了进来,迅速在桌上摆好了朝食,黛玉挽起袖子,拿起桌上象牙白的筷子,笑着站在皇太后身后,为她布菜。

至于其余人,就连布菜的机会也没有,只能站在一旁,候着皇太后用膳。

等到皇太后用完膳,她对黛玉的印象愈发的好了,不骄不躁,不疾不徐,不愧是林家养出的女儿。

皇太后笑眯眯指着桌上没动过的汤:“膳房里这道菜味道还成,你好胤祺将这汤喝了,昨儿个累找了,好生补补。”

不知内情的惠妃等人揶揄地打量着,就连大福晋几人也悄悄笑了。

黛玉被这眼神乱飞的打量羞地耳垂几要滴血,胤祺连忙借着袖子的遮掩,捏了捏黛玉的手,随后慢条斯理地盛出一小碗汤,仰头一饮而尽,这才笑着与皇太后说道:“谢皇玛嬷念着孙儿,这汤孙儿尝了,味道确实上佳,足见师傅手艺不错,一会儿我令弄墨给他送几两银子赏,也讨个方子,日后开府了也能时时尝到您这儿的味道。”

皇太后见胤祺喝得痛快,已经笑眯了眼,听了他这话,更是高兴,她挥挥手:“什么方子不方子,你将这厨子带回去,我也能放心。”

就这样,胤祺与黛玉从宁寿宫中出来时,跟在他们身后的队伍,更加壮大了几分。

循着长幼的顺序,黛玉与胤祺在宁寿宫门口等着宫妃坐着肩舆离开,又微微行礼,为大福晋、三福晋以及四福晋让出道来,几个人温和笑着寒暄,并约好了等搬出宫后,再彼此正式拜访做客。

毕竟他们此时住着的院子里,实在过于拥挤,连个正经待客的地方都没有。

这个惨淡的事实,让黛玉再次确定了要尽快搬出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