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70(5 / 35)

沪上人家[年代] 骊偃 96860 字 5天前

邱秋带着明明走进阶梯大教室,屋里屋外已经挤满了人,不只是针灸班的学员,还有针灸研究所的研究员,附属医院的一众新老中医,以及中医药大学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和今年新招收的研究生。

邱秋走上讲台,看着一众别班的学生,笑道:“消息都蛮灵通的嘛。”

“还不是邱老师的课太难抢。”针灸班两次开课,无不是百里挑一,想要一个学员名额来上课真的太难了。

邱秋摆摆手,忙制止大二、大三、大四那帮学生的唠叨:“行了,废话咱不说了,现在开始,宋伟,你来说说自己遇到的问题。”

第一排靠窗的宋伟站了起来,“邱老师,我在前线遇到一位瘢痕体质的患者,对方刚满20岁,是位护士,特别注重外貌体形。而她的情况还非得用火针不可。”

“什么病?”

“由寒湿之邪凝滞经络、气血痹阻引起的腰背痛,遇寒则加重、得温痛减,关节僵硬重着,晨僵明显……”

邱秋一听便知是强直性脊柱炎,寒湿之邪侵袭经络,阻滞气血运行,致“不通则痛”,同时寒湿伤阳,肾阳亏虚进一步加重督脉失养。

治疗嘛,需温通经络,活血止痛,温肾助阳,火针并非唯一的选择。

邱秋提出全身调理,内服中药以温阳散寒、通络止痛,配合八段锦,可改善整体气血循环。

若用针灸,可采用温针灸,针刺后加艾灸;或是雷火灸,艾条加中药燃烧灸疗;抑或是中药溻渍,用透骨草、伸筋草、川乌、草乌煎水热敷。

以上三种方法,同样能达到温通效果。

宋伟听得耳目一新,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将阴阳十三针看得太重了,不管什么病都想用它,已忘记邱老师说的,大医百变,复可至简,简可变通……

宋伟的问题解决,接着下一个。

七点多,课程被叫停,任章华、丁宜春来叫邱秋吃饭。

一个小时后再继续。

邱秋带着明明跟在两位老师身后出了教室,邹婷快步追上来,递给她一杯蜂蜜水。

连喝几口,缓了缓嗓子的干疼,邱秋笑道:“我没想到来了这么多人。”她明明约见的只有十几位学员。

“你的名号一出,谁不想来。”丁宜春笑道,“老师我也是幸运,还没退休呢,学生已将我这个前浪拍在沙滩上了。”说罢哈哈大笑。

任章华跟着笑道:“谁说不是呢。前天柳一眉还跟我说,她很庆幸参加了78级研究生的招生,并和你、我一起录取了邱秋。”

邱秋抚额:“再夸我就要飘了。”

“飘吧飘吧,”丁宜春笑道,“回头我给你扎对翅膀,让你看得更高,飞得更远。”

邱秋抿唇笑。

两人带着邱秋和明明走进办公室,饭菜都准备好了,三菜一汤,两位老师陪着她吃,地上放着给明明的水煮大骨拌饭。

吃完饭,两人收拾起碗碟快步离开,让她在办公室里休息一会儿,再去教室。

邱秋掏出金针,挽起裤腿,给自己扎了几针,缓解一下双腿的僵硬。

半小时后,收起针,邱秋去了趟厕所,带着明明又去了教室,这一讲便到了晚上十二点。

早在十点前,邱秋便已回答完毕学员们的问题,后面两小时纯聊天,聊患者、聊药材、聊献方、聊方剂,聊地方特有的病症。

众人再次见识到了邱秋的博闻强记和那庞大的医学体系。

那些散落在古今医籍里的记载、浩如烟海的方剂配伍、脏腑经络的运行规律,在她口中如同被串联起的一条条线,信手拈来自成体系。

遇到复杂方剂,她不仅能背诵君臣佐使的配伍深意,还能拆解每味药的性味归经如何契合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