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0(18 / 26)

种田的话,说老实话,关外百姓之所以被称为游牧民族,顾名思义,就是逐水而迁徙放牧的民族。

一般跟着水源,赶着牛羊马儿移动生活,完全定居不下来。一年四季总有两三季在迁徙。

并且说句大实话,游牧民族被称为长在马背上的民族,并不擅长耕种。哪怕努尔哈赤建国后开始搞种田,也是利用他们数次南下打草谷掠夺来的汉人,女真或许会打猎挖人参以及捕鱼,但就是不会种田。

哪怕近几年在大明境内横行,饱受百姓们追捧的土豆、红薯以及玉米,偶尔还是有流入关外的,后金也没有搞明白到底怎么种植的。

玉米除外,自从插杆栽培法儿盛行后,大明百姓都很少保存种子,直接就用发芽的土豆、红薯切块栽种。

甚至像红薯,切块的根茎发芽长出红薯藤后,还掐藤进行移栽,并且还会使用简易的肥料,以便能够进一步的增加收获。

可关外百姓怎么种植的粮食,就简单的播种。随意将种子撒在地里,就不管了。

偶尔想起来照顾一下,想不起来就任由种下的农作物自由生长。而在才是完完全全的靠天吃饭。

天公作美,或许会有收获,如果天公不作美,就像这几年的气候变化多样的话,那么颗粒无收是基操。

像大明的山西陕西两地儿,连续多年干旱且颗粒无收,游健说了什么?没有,并且一遇到上疏说山西陕西两地儿出现流民逃荒现象,就立马安排钦差赈灾。

可以说,这两年中枢朝廷往山西陕西两地儿派出的钦差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但好在大明疆域面积大,又往自己的版图添加了倭州郡,寮州郡以及蒲甘郡。

倭州郡就不提了,要求自给自足就不错了,而寮州郡和蒲甘郡,连同安南郡,这三郡都是大明特意开辟出来的粮仓。

反正最近一两年,在南方都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位于热带的寮州郡、安南郡、蒲甘三郡,为大明全境提供了至少三分之二的粮食。而且都是一年三熟,且产量不错的占城稻。

另外西域那边,青稞的收成很不错,于是乎,干脆就让西域都护府的卫所,开垦大量良田种植青稞。

然后将青稞酿制的青稞酒,以及青稞大批量的运输回大明。就连身处宫中的游健,都吃了用青稞煮的粥以及青稞面粉制作的馒头。

第128章 Chapter 128罪己诏!

味道挺不错的,特别是御厨还根据小麦的多种食用做法,开发了很多以青稞为主材料的美食。

游健吃得挺满意的,于是乎,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算是和青稞制作的美食杠上了。

今儿吃青稞面,明儿吃青稞馒头,再后天青稞鱼、青稞叫花鸭都弄了出来。

之后游健还将有关青稞的制作方法传了出去。不止大明百姓,就连西域那边的诸国都受益颇多。

时间很快来到崇祯七年,气候依然有种四季颠倒的感觉。夏季的时候,有可能不会下雪,但绝对会下冰雹。

崇祯七年四月初,除山西陕西两地儿,出现*了规模大小不一的冰雹,砸回无数房舍,倒是田野并没有被摧毁多少,总归只减少了大概五分之一的产量。

依然除山西陕西两地儿以外。

全国范围出现规模大小不一的冰雹后,没隔几天,山西、陕西两地传来大饥的消息,给事中吴甘来请发粟以赈饥,游健允之。

其实去年的时候,游健利用人工降雨装备,远程遥控人工降雨,前前后后吧,下了10场雨,但依然没球用。

山西陕西上空是有云的,但是吧,即便有云,那云的规模也很小,如果不是游健食用的人工降雨设备过于先进,并且药剂的话,也是超级精良,这才人工求来了10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