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0(13 / 41)

与君同 风里话 112136 字 5天前

了信的同僚策马赶赴宫门。

他回首道,“臣已经通知了蔡祭酒一行和尚书台的官员,其中八位尚书郎都是令君座下弟子,稍后您听他们的分析便可明白,便知臣所判无差。”

话到此处,淳于诩跪下身来,“殿下,今夜请您务必要劝谏陛下,帮助征粮急调。虽说很大缘故是司空主观不愿撤军,但也有可能是真的被困,九死一生。”

“殿下——”淳于诩以头抢地,“这是陛下登基以来,司空头一回有求于他。何况,这处还涉及您的药!”

即便隋棠再不懂军政,话到这处,也多少明白了几分当下局面。

首先,他有战死的可能,这种可能比他以往任何一次的风险都大。

其次,他不撤军有部分缘故是为了她。

其三,他向天子低头、让步了。

隋棠的心思毫不犹豫地留在了第三处。

这一步,可让他不死,可让她有药,可让江北九州一统,可让隋家天子重现世人眼中,可让齐皇室重立威信。

*

勤政殿中,因来时淳于诩乃击鼓传声,又持着信使金箭走得司马门,司马道。是故天子已经到来。

不多时,太尉何珣,中郎将何昱、大司马临淄王亦赶来了。

在场的还有蔡汀一行,代表姜灏的尚书台一行。

也就是当是隋棠入京时,隋霖与她说的朝野三派,这日尽数到齐了。

他们在大殿论政,女子不能上殿,隋棠遂坐于屏风后旁听。

所论所分析,果然与淳于诩前头所言,基本一致。

只是多出了一部分隋棠还来不及思虑到的地方。

便是当下形势,其实淳于诩自己调粮食也可,只是已经没有现囤的,需要挨家挨户征粮汇聚,便是惊动百姓;或者说因在六月里,再熬一段时日,麦子就要成熟。蔺稷可派兵甲沿途收割,边作战边收粮。然这两种方案都颇费时辰,而如今蔺稷处最熬不起的就是时辰。

战况瞬息万变,时辰就等于生命。

所以,蔺稷求于天子。

天子手中,这些年虽权柄下滑稀释,然掌管国库的大司农是今岁才被蔺稷架空,掌管粮草的司马官临淄王更是隋家宗亲。

他手里有现囤的粮草,加上太尉何珣一派的豪族,聚起粮来自比淳于诩要快许多。

隋棠来时便已经想到了各方受益点,今日蔺稷折腰让步,是让彼此共赢的局面。天子没有不应的理由。

她想,其实自个不来都是可以的。

然而,一个多时辰的商讨后,并不如隋棠所想,隋霖说容他考虑,之后便不容臣子再言,拂袖回了内殿。

一时间,淳于诩与之蔡汀等人都将目光投向屏风后的人身上。

隋棠纵是看不见,也能感受到,遂未等他们开口,便道,“一切有孤,你们且回府再商量对策。”

正在殿外廊下说话间,却见中贵人唐珏过来。

唐珏向隋棠行了个礼,道,“陛下体恤长公主,请您也先回府休息,不必耗在此处。”

隋棠还欲说话,被淳于诩拦下,“殿下,在哪里都是等,我们且遵旨。”

隋棠僵了片刻,只觉体内气血翻涌,几欲站不住,不得法只能随诸人回去。

回去路上,她在淳于诩的分析中,大概了解了天子的考量。

*

晌午时分,勤政殿偏殿中,除了本来就在的何珣父子、临淄王,这会宗室里的豫章王、广陵王都赶来了。

眼下都知晓了当下事宜。

“朕登基六年来,两千多个日夜,终于等到他低头时刻。既然俯首让步了——”少年白皙的面庞多了两分自得,细长眉眼望向临淄王,“皇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