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10(43 / 45)

守雷厉风行果断决断下算是完好无损,胜利迎来夏收。

看着田野里黄澄澄的麦穗,张郡守得意的哈哈大笑,提笔写下了捷报以及表功奏章,让人快马加鞭送往洛京。

可惜,张郡守高兴的太早了,洛京那边早就因为今夏各地爆发蝗灾焦头乱额,他们倒不是替百姓们受苦担忧,而是河北周围诸郡几乎颗粒无收,他们的夏税肯定收不上来了。

如今接到张郡守的奏章,听到河东郡保住了,老皇帝不由展颜,总算不是坏消息了。

老皇帝大笔一挥,河东郡夏税增加三成,然后将张郡守的表功奏章都允了,另外让朝中文章做的最好的官员洋洋洒洒的写了一份嘉奖张郡守的圣旨,连同加税的批复奏章一同送往河东郡。

收到奏章的张郡守立即黑了脸,练那篇文采斐然夸他的文章都不香了。

张郡守又叫来郭继业,将老皇帝的批复给他看。

郭继业看到这个批复也很无语,他们河东郡治蝗有功难道是做错了?

保住收成的结果就是加税?!

郭继业将批复还给张郡守,问道:“府君如何打算?”

张郡守道:“这是圣旨,必须遵循。”

郭继业:“多加三成税,太重了,恐怕百姓们会闹。”

张郡守:“郡内有驻军,有百姓闹的话那就去镇压吧,恩威并施,应该就没事了。对了,你的嘉奖也一同来了,本来老夫想为你请封功曹之职,但陛下亲任你为都尉,掌一郡之军事,陛下对你隆恩甚重啊。”

张郡守是知道郭继业身上有校尉之职的,他还是太子伴读,身份上天然就要比别人更尊贵一些,所以,他给郭继业请封的是功曹之职,做他的左右手,辅佐他治理河东郡。

张郡守手下有很多功曹,有管水利的,有管田亩的,有管畜牧的,有管账簿的,郭继业这个功曹,他打算让他去管粮仓,也跟郡内乡军沾一点边,也不算是埋没了郭氏家传了。

但是,上面似乎更看重郭继业的武勋底蕴,直接任他为都尉,掌一郡之军事,在张郡守之下,他就是河东郡的第一军事长官了。

张郡守要用兵,得征求他的同意才行。

当前官场默认的,这个地方都尉,都是由郡守兼任的,这样一郡之军政大权全部都在郡守手中,增加了郡守的权柄,这样才会有“人才”来地方上做官,治理一方百姓。

现在张郡守组织抗击蝗灾有功,不仅要多交三成的税,还将他手里的权利给分了一小半出去,张郡守此时心中就跟吞了一万只苍蝇一样,咽下去,十分恶心。

不咽下去吧,又实在噎的慌。

郭继业那是一般人吗?

英国公的长房嫡孙,背后有英国公老夫人全权支持,英国公都奈何不了这个长孙的超然地位。

而且,郭继业本人并不是个草包纨绔,此次抗击蝗灾之中他提出来的“治蝗四策”已经证实了十分有用,前途肉眼可见的光芒万丈。

还有,再说政治智慧方面,人家也很圆滑机变,不缺雷霆手段,更是十分懂得讨上官欢心。不说他来桐城才半年,就基本上将桐城郭氏族人权利给收拢在手中,就说他主动献出隐田支持张郡守初来乍到站稳脚跟的情义来看,张郡守都不能不同意不让他上任都尉之职。

而且,他还是自家三子张叔景的学生,算是自家小辈,张郡守就跟不可能为难郭继业了。

不仅不能为难,还得帮他把这个都尉官做好喽,这才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郭继业听了皇帝的任命之后却是紧皱了眉头,对张郡守道:“小子年少,怎能掌一郡军务?若是府君觉着小子还可一用,就让小子跟在府君身边做一书童,涨涨见识就行了,这都尉之职,小子是万万不能胜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