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要解释,他却没给我插嘴的机会,接着说道:“朕一生东巡三次,南巡六次,这天下如何,朕比谁都清楚。何况,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朕虽然没去过西方诸国,却读过西方人的书,吃过他们的药,看过他们的画和戏剧。人啊,吃饱穿暖才会思考。当一个没有多少文化底蕴的地方,在短短一两百年里突然涌现出大量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第一说明他们足够富有,第二预示着整个社会需要一场巨大的变革。在中国,老百姓穷则思变,历朝历代都是这样败的。其实老百姓太富足也会思变。当固有阶级成了牢笼,新的思想不甘被束缚,一定会想办法挣破。朕,想去看看这场轰轰烈烈的变革。”
在康熙面前,我从来都找不到穿越者的优越感。相反,我经常觉得如果不是时间的厚待,我根本没资格和这样的伟人对话。
他是封建王朝的帝王,也是整个大清接受西方文化最全面的人,他不止思考当下,也思考未来。
今天的谈话是感性的,但即便在这样一个不切实际的设想中,他也没放下责任。
他没法改变统治者的立场,但他的眼光比当下任何人都有前瞻性。
如果有一个方向可以让国家更强,百姓更富,而江山不会被倾覆,我想,他会义无反顾。
然而,一个伟大领航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在迷雾中选择正确的道路。
除了他自己,没有任何人能为他指明方向,我也不行。
即便我告诉他,我来自三百年后,他也不会听我摆布。别说他了,四爷都不会。我们只能相互影响,一点点摸索着改变。
开放海禁、允许办报、办学,都是积极的探索。其中蕴含着对抗西方世界的机遇,同时,他和我一样清楚,这些举措还埋藏着颠覆封建王朝的危机。
在这一点上,他和年轻时一样有魄力。
我曾以为他消极怠政、贪图安稳,这些事儿得等四爷上位才能做,没想到,他老而不昏,大胆进取。
真不愧为千古一帝啊。
关于变革,我没敢接话,生怕一不小心说多了,引起他的怀疑。
他倒也没追问。就像真的在闲聊一样,想到哪儿说哪儿。
针对瓷器上的画,我们又聊了聊路易十四,关于他的形象、政见、举措等等。
他说的多,我吃的多。
到最后,我实在塞不下了,他居然说:“吃这么少怎么行?能吃是福,多吃点,身体强壮,才有战斗力。你看那些大将军,哪一个不得吃五六碗白饭?那些宵小岂敢近身?”
呃,我吃十碗也成不了大将军啊。
看我为难的样子,他笑着站起来,不肯让人搀扶,双手背在身后,慢慢往外踱,“好了,出去走走,消消食。”
我连忙跟上去。
为了安全,紫禁城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