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与许多其他德国知识分子相似,音乐在他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如此,他曾认真地在“新维也纳乐派”三大师之一的阿尔班·贝尔格指导下学习过作曲,并担任过美国普林斯顿广播研究计划的音乐指导。本书是作者40年代侨居美国期间用德语写成,此时他与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结为密友,并为托马斯·曼的小说《浮士德博士》的写作充当音乐顾问。因此,他在《新音乐的哲学》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极大地影响了这部小说。阿多诺认为现代音乐忠实地反映了现代人的社会一历史状况。他以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这两位最能代表本世纪前半叶音乐潮流的作曲家为例,指出在现代社会的异化压力下,真正的艺术音乐只能以孤立、丑陋、困惑为代价才能保持真诚。在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先锋”音乐的唯一生存道路是站在社会的对立面,以不妥协的姿态反抗文化工业的商业诱惑。(杨燕迪)
skbshge
序列音乐
序列音乐(Serial Music)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40年代的西方现代音乐作曲技法之一。它源自勋伯格创立的十二音体系;这种十二音体系放弃了传统的调式、调性与和声体制,而将半音音阶中的十二个音在一定的范围内按一定的法则,首先排成一个基本序列。其中可分成若干音组作为原型,并以此为基础,以原型、逆行、倒影、逆行倒影等四种样式加以变化。由于十二个半音无主属关系,在十二个半音全部出现之前,任何一个音不得重复。以免形成任何调性中心。根据数学原理,这十二个音可以由任何一音作为基本序列的首音,每一序列又可产生原形、逆行、倒影、逆行倒影四种形式,由此可推算出四十八种组合形式。20年代后期,勋伯格的学生韦伯恩在对十二音作曲技法的进一步发展中,使用类似计算的方法,把音乐的元素按预先确定的各种序列进行编排,构成音乐。他在1936年创作的《变奏曲》(作品27号)第二乐章被认为开了序列音乐的先声。此外,40年代定居在美国的俄国作曲家、理论家席林格也在音乐的理论和创作上提出了一些新的原则。他认为音乐的形式与数学有关系,艺术的创造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数学记号、方程式或图表来创作和解释,还发明了一种数学作曲法进行传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序列结构的音乐有了较大的发展,许多作曲家,如法国的布莱兹、德国的史托克豪森和意大利的达拉皮科拉等人从韦伯恩的创作中受到启发,把音乐的“全部因素”(音高、时值、力度、音色等)变化组合加进序列之中,从而发展成为“整体序列主义”。(胡晓耕)
skbshge
整体序列主义
整体序列主义(Total Seriali**)
又称“全面序列音乐”。它是序列音乐在40年代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比起30年代韦伯恩的序列音乐来,它的序列范围更加扩大,把安排旋律音高的严格次序,扩展到音乐的各种因素中去,如音乐长短、强弱、节奏、音色等,形成全部规范化的整体序列,这种整体序列主义在创作时,要求极精确的计算;演奏时又需要极清醒的控制。许多序列音乐作曲家,同时又是数学家、建筑学家。他们使序列音乐呈现出高度理智而客观的风格。最早的典型的整体序列主义作品当推法国作曲家梅西安的钢琴曲《时值与力度的模式》,还有他的《节奏的音符群》。梅西安的学生布列兹是继韦伯恩之后最有影响的序列音乐作曲家,代表作有《没有主人的槌子》、《结构》等。到了60年代,由于整体序列主义摒弃了传统音乐的种种结构因素和创作规律,使音乐创作近乎于数学演算,加上它使作曲家的创作太受限制,许多作曲家放弃了它。在当代,随着机遇音乐的发展和以电子手段获得的新音响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