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2 / 3)

》(1958)呈现的便是一种平面的抽象美。60年代,他运用很薄的铁或铅的嵌板互相穿插,旨在彻底打破雕塑的体量。至70年代,嵌板被制成弯曲的有机的形状,其表面还涂上红、蓝、白等色彩。他追求雕塑的绘画感,并不是企图创造一种绘画和雕塑的综合体,而是力求扩大雕塑的领域。(朱国荣)

skbshge

伊普斯特吉

伊普斯特吉(Jean-Robert Ipoustéguy, 1920)

法国雕塑家。生于多苏默兹。40年代后期,绘制了许多壁画和彩色玻璃画。1949年定居舒瓦泽,从此舍弃绘画而转向雕塑。最初的小型雕塑在象征和抽象方面进行试验,继而转向人物造型。他的作品常在表面残留着黑色或深色的铜锈斑,然后再在体量上进行多处破坏,造成一种被强力损坏的坚固感,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60年代又在大型雕塑对环境的利用方面作了探索,并称这类作品为“雕刻出来的风景画”。青铜作品《在埃克巴太纳前面的亚历山大》(1965)显示了空间组织的复杂性,体现了他对历史题材重新创作的态度。他认为即使最古老的主题也可以赋予新的意义,成为一种新表达方式的基础。(朱国荣)

skbshge

博伊于斯

博伊于斯(Joseph Beuys, 19211986)

德国雕塑家、画家。生于克勒弗。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位轰炸机飞行员,退伍后攻读自然科学,以后又改行从事艺术。1961年任杜塞尔多夫市立美术学院雕塑教授,后因鼓动学生反对传统教学方法而于1972年被校方革职。他的雕塑作品常常是用毛毯、油脂、纸片、废铁等组合而成。毛毯和油脂在他的作品中被赋予了非个人的、普遍的人性内涵和象征意义,也成为他大部分作品的采用物。如《脂肪角》(1963),用油脂依墙角堆成一个金字塔形,以表现脂肪虽然是一种无活力的东西,但却可以转换成无穷能量的观念。《行李包》(1969)是他的一件代表作,展示的是一辆灰色的桑塔那面包车,从打开的后车门中涌出来20个救生雪橇,每个雪橇都带有一卷毛毡毯、一堆肥肉脂肪和一只小型头灯,造成一种既具威胁性,又有幽默感的艺术效果。他认为艺术可以包括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人都有权成为艺术的创造者。1965年,他在杜塞尔多夫施默拉画廊进行了《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这一作品的表演,以说明人类的思想虽然是活的,但是也可能在理性化的进程中死去。1967年,他应邀参加塔特画廊展览时,曾用一整天的时间来解释他的政治哲学,以表明他的理想化社会观念。(朱国荣)

skbshge

塞萨尔

塞萨尔(Baldaecini César, 1921)

法国雕塑家,出生于马赛。1935至1939年在马赛艺术学院学习,1943年起又在巴黎艺术学院继续深造。1947年开始用铁制作雕塑。1954年在巴黎首次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之后又在威尼斯、圣保罗、伦敦等各大城市巡回展出。1958年以后,巴黎的克劳德·贝纳画廊成为他的定期展出场所。1976年在鹿特丹举办大型个人创作回顾展览。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铁制品。在50年代初期,开始利用从废物堆和垃圾处理场中捡来的铁片、空罐头、机器零件等各种金属材料作抽象构成及裸人体像和动物,代表作品有青铜作品《裸体》(1958)、锈铁片作品《达伏脱之家》(1960)、铁制作品《维尔达内斯的胜利》(1965)。50年代末起,他热衷于用压缩机压制报废汽车的方法来制作雕塑,《黄色的矩形块》(1959)、《压缩》(60年代)等作品具有奇异的意想不到的表面结构,就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