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来做间去挑动赵军俘虏出逃的人。
青年见汤榆盯着他不放,便松开荀子的胳膊,对着汤榆深深一拜,道:“属下失职,请汤公责罚。”
汤榆不说话,他也不起身,就保持九十度大拜的姿势。
荀子道:“这孩子将昨晚发生的事说给老夫听,也是不忍心看到心已归秦的赵人们惨死,来向老夫问计的。他虽是好心,但毕竟违背了汤公的命令,所以老夫便带他来给汤公认错,请汤公按照秦律处罚他。&34;
汤榆叹道:“荀子言重了,您是秦国的上卿,对秦国的政事本就有知情权,他昨夜发生的事告诉您,也属应当。”
&34;不过,他既然在在下这里做事,不处罚他,在下无法服众,便行笞刑五吧,算是以儆效尤。&34;笞刑五,就是脱光了上衣,用棍子抽打五下的意思。这刑罚,说重也不重,说轻,因为行刑的是军中武士,所以,这五下答打,也不算轻松。
果然只是起到以儆效尤,做给旁人看的,以表示汤榆这个郡丞有错必罚的态度,并不是真的处罚荀子的弟子。
汤榆请荀子上座,询问他现在要如何处置这些赵军俘虏。荀子问道:&34;汤公以为,安平君当年为什么一定要从武安君手中留下这些俘虏?&34;
汤榆看着手里的茶杯,淡淡道:“自是因为主君仁慈。”
荀子摇头,道:“固然是因为安平君仁慈,但他真正的意图,是在可惜这几十万民力罢了。”
汤愉看着荀子,笑道:“荀子似乎以为,安平君是个唯利是图的人?”他虽然脸皮在笑,但那笑并不达眼底,充分给荀子表演了一个什么叫做皮笑肉不笑。
荀子却是真切的笑道:“安平君此人,虽然的确有天生的生财谋利的手段,但老夫认为,他亦是一位天生的仁者。&34;
“仁者爱人,他收下这些俘虏,不仅没有给他们很多的财货,反而让他们每日劳作,做很多苦累
的活,他们不仅没有反抗,反而安守本分,听从安排,汤君以为这是为何?&34;
汤榆:&34;是因为安平君许诺,要让他们与自己的家人团聚。&34;
荀子叹道:“是啊,人生而有父母,长大有配偶,然后生下后代,传承自己的意志,这些都是天地间最朴素的情谊,是谁都割舍不了的最大财富,安平君收下这些俘虏,没有许诺以重利,而是许诺让他们阖家团聚,正是安平君施行仁政的体现啊。&34;
汤榆:&34;所以呢?&34;
荀子:&34;所以,老夫请劝汤公,放归愿意归赵的赵军俘虏归赵,让父母得其子,妻子得其夫,孩子得其父。
汤榆沉下脸色,忍怒道:“不可能!若是将这些俘虏放归,那我秦国攻打赵国的意义何在?我秦国战死在上党的军卒英灵将如何安息?&34;
荀子:&34;公当真以为,现在放归这些俘虏,他们在经历了秦国的仁政之后,还会在为赵王征战,举着戈矛来攻打秦国吗?&34;
汤榆想说,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他们为什么认为这几十万赵人会是一个大隐患,不就是怕这些赵人反过来攻打秦国吗?
但他转瞬又想到了那些被抓到不反抗乖乖认罚的出逃俘虏,这些赵人,难道真的,会调转矛头,来攻打他们吗?
荀子:“他们既心已归秦,放他们回归赵国,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汤榆还是道:“赵人反复无常,经常不遵守信义,荀子可不能保证,这些赵人归国后,不会来继续攻打我秦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