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0(22 / 83)

呼的感觉瞬间被甜蜜冲淡了,总觉得像是饮了一杯养胃的石蜜水,那叫一个甜。

李谌的嘴角不由翘了起来,道:“难为阿觞有这种忠君之心。”

他说着,伸手覆盖住刘觞的手背,温柔的道:“阿觞哥哥这般好,谌儿愈发离不开阿觞哥哥了。”

刘觞:“……”咦!想吐!

朝参之日,宣政殿中。

众人列队步入宣政殿,太皇太后早已垂帘落座,因着今日是逢初一、十五的朝议,宣徽使刘觞也会参加,已经按照班位站好。

天子李谌姗姗来迟,众臣跪拜作礼:“拜见天子——”

今日的李谌,分明还是一身龙袍,但与平日里却不大一样了,他腰身挺拔,青涩年轻的面容隐露着一股沉稳之气,来到上首坐下,朗声道:“诸位不必多礼,起身罢。”

“谢陛下!”众人平身,重新列入班位。

李谌幽幽的开口道:“想必诸位也听说了,吐蕃退兵罢战,已然提交了求和盟书,想要与我大唐会盟。”

“陛下英明!大唐万年——”

宣政殿中又响起阵阵的山呼之声,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

李谌转过头来,看向垂帘之后的太皇太后郭氏,装乖的道:“朕虽继位有些时日,但吐蕃进犯之类大事,都是有赖太皇太后您老人家主持,这次朕擅作主张,擅自处置,还望太皇太后不要怪罪。”

太皇太后是吃了哑巴亏,本想嫁公主和亲的,哪知道天子竟然不费一兵一卒,拉拢吐蕃周边小国,孤立了吐蕃,进而使吐蕃不战而降,这是太皇太后根本不敢想的事情。

如今在羣臣面前,太皇太后也不好说什么,只得耐着性子道:“陛下是哪里的话?陛下此举,有利于民,乃是我大唐幸事。”

“陛下英明!太皇太后英明——”

羣臣高呼之后,刘觞与阿爹刘光对视了一眼,刘光点点头,示意他正是时机,刘觞便大跨步站了出来,拱手道:“启禀圣人,启禀太皇太后!”

刘觞乃是宣徽院主使,掌管三班内侍,大明宫内的一切事宜,都要通过刘觞的首肯。而阿爹刘光乃是枢密院掌事,凌驾于三省之上,其实类似于秦汉早起的太傅,只要有太傅在,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先通知太傅,才会发配下去处置。

换句话来说,枢密院所掌管的事情,全都是国家大事,所以刘光如果和郭氏对起来,很容易被捏住把柄生事,就算没有把柄,也会有人制造把柄。

所以刘觞决定由自己做这个出头鸟,避免激化枢密院与太皇太后的矛盾。

刘觞朗声道:“陛下英明,是乃我大唐之幸!如今陛下不费一兵一卒,扼制吐蕃进犯,但小臣心中仍有疑虑,除了吐蕃之外,我大唐周边虎狼小国逡巡,虽无大战事,小战役却不断,若陛下能亲掌兵权,对这些虎狼小国施以压力,展现我大唐威严,还有谁敢进犯我大唐呢?”

他这么一说,整个宣政殿陷入了寂静之中,能上朝的人都是玲珑心窍之人,怎么可能听不懂话外音呢?

很显然,陛下要夺权了,想要从太皇太后手中抠出兵符!

太皇太后的脸色果然不好看,黑压压的沉着,刚要开口,说皇上终究太年轻……

却在此时,神策军右军指挥使郭郁臣站出来,抱拳铿锵道:“我大唐自开国以来,均是天子掌握兵符,无一例外。陛下初登大宝,年岁尚轻,太皇太后临朝鉴政权在情理之中,然如今陛下不费一兵一卒退却吐蕃,已然证明陛下是大有为之君,君之圣贤,不应在于年岁……郁臣以为,天子掌握兵权,理所应当。”

郭郁臣不愧是文人出身,说得有理有据,而且字字扎心,加之他又姓郭,太皇太后的脸色更加难看。

他这么一说,羣臣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