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最开始的抗拒到伸出试探的脚爪到最后完全蜕变,可以面不改色地把五颜六色、体型不一、干湿各异的虫子往胃里塞,甚至还有闲心点评一下《狮子王》里彭彭和丁满对昆虫口味的描写有独到之处。
安澜:我变强了。
事实上她也确实变强了。
通过大量摄入食物,“科学”分配饮食结构,三个月大时安澜的体型已经和大部分成年家禽类似,脖子上泛起了不太明显的绿色,头顶的羽冠也初步成型。
只不过这个强度并没有应在她最想要的“飞行技巧”上面,而是应在了高超的逃命技艺和躲避技巧上面。
雏鸟死亡率最高就是在前三个月,而孔雀群最喜欢待的地方是河边。
河边有清凉甘甜的水喝,有足够多的虫子吃,还能玩水、清洗羽毛。唯一的缺点就是视野过于开阔,没有遮蔽物,空中和地面上的掠食者很容易就会发现雏鸟的踪迹,上演各种“老鹰捉小鸡”、“蟒蛇叼鸡”、“豹猫扑鸡”的好戏。
曾经的安澜在躲避天敌时还会差点被母亲踩到,而现在的安澜已经熟练掌握了躲避球战术,不仅能在危险发生的第一时间把自己塞进长辈的羽翼底下,还能随着战斗调整站位,身姿之灵活放在人类世界怎么说也得拿个跳舞机比赛冠军回来。
熬过这段最尴尬的时期,袭击频率一下子跌落。
四月龄的绿孔雀体型已经很大了,过去能给它们造成麻烦的山野掠食者大多数不会选择这个体型段的猎物,因此销声匿迹;而那些还在穷追不舍的也没法像从前那样一出手就形成死亡威胁,因此会更加谨慎。
随着危机减少,雄孔雀离群的次数也与日俱增。
或许是因为没有繁/殖期守卫雌孔雀的需要,没有孵蛋期给群体放哨的需要,也没有雏鸟诞生初期协助保卫家族的需要,身为大家长的雄孔雀开始无规律地远离族群。
安澜渐渐意识到在非繁/殖季节孔雀群的固定成员其实是雌性、亚成年和雏鸟,雄孔雀多数时间和家庭成员待在一块,有时也会离开,但不管它游荡到什么地方,那高亢的鸣叫声总是会在清晨和傍晚准时出现,与雌孔雀的鸣叫声遥相呼应。
孔雀家族也有团结得很紧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