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还为他们引荐了同样能够制作这种武器的工匠。
当时谢知秋介绍给义军的工匠,就是萧寻初的大师兄叶青。
据谢知秋所知,叶青本来就有墨家术所作之器械能真正应用于保卫方国国土之志向,而义军没有朝廷的帮助,武器都是平民百姓自己制作,水平十分落后,非常渴求有能力的工匠。
二者可谓一拍即合,哪怕明知有风险,叶青还是毅然接受了这份工作。义军虽有民间义士资助,但经费仍然有限,叶青还主动帮他们压减成本,让义军十分感动。
不过回到梁城后,再与义军联络变得风险很高,谢知秋便对此有所控制,已经数月没有消息。
此时,叶青听到谢知秋提及这样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顿时感受到两人之间其实长久以来就存在的联系,原本的生疏瞬间烟消云散,取之以代的,是同盟之友的亲近感。
叶青忙道:“大人放心,义军那边状态很好,我在赶来梁城前,特意做好了一批武器给他们送过去。虽然耽误了来梁城的时间,但对义军来说,想必能支撑很长一段时间。”
谢知秋是春季给叶青去信,让他来梁城任职,如今已是秋日。
其实叶青从家乡赶来梁城,要不了这么久,耽搁数月,原来是为了义军。
谢知秋说:“义军那里让你如此费心,真是多谢。”
叶青笑道:“不必,都是为了山河完璧、百姓安宁。若是圣上责怪,我就说我祖父病重,我在床前侍奉,才不得不延误了些时日,孝道大于天,想来问题不大。不过……”
叶青犹豫了一下,方问:“我听闻义军私下里实则得到了我师弟的兄长、萧斩石将军的长子萧寻光大人的支持。不过入将军府数个时辰了,我倒没见有人提及萧寻光大人,他现在不在将军府内吗?”
谢知秋颔首。
她回答:“萧家大公子一年前在国子监的学业完成,授官之时,他主动请求离开梁城,到西北地区任官去了。”
第一百三十五章
叶青先是错愕:“竟然这样?”
不过, 他又露出恍然大悟之色,道:“原来如此。”
谢知秋应是。
能进国子监学习的学子,家中大多非富即贵。
国子监学生既可以参加科举, 又可以在完成学业后直接荫官, 可谓双重机会。朝中官员争着将儿子送进国子监,实则就是想给后代铺平一条稳妥的入仕之道。
虽说国子监学生毕业后, 大多还是要从八/九品的小官做起, 并不能一步登天, 但比起寒窗苦读十余年都未必能中第的科举,还是要顺畅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选, 国子监学子任官时, 当然还是希望能够在梁城起步,即使是外迁,多半也更青睐富庶之地的官职。
像萧寻光这样, 居然主动提出去西北之地贫寒之地的学生,可谓凤毛麟角。
自从知道萧寻光和义军之间有关系后,谢知秋不难判断, 萧寻光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