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1 / 2)

一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由玄奘法师所译。还有一个版本,是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经》。

两个版本在内容上大同小异,但玄奘法师所译,更符合这边的阅读习惯,也更准确。

因此,虽说鸠摩罗什所译版本,早了二三百年,但名气和受众却远不如玄奘版本。

般若即智慧,波罗蜜多即度或到彼岸,意思是说这是一本通过智慧到达彼岸的宝典。当然,这种智慧并不是世人所指的智慧,而是能看透时空,证不生不死境的大智慧。

如果开头再加上摩诃,那就是通过无边的智慧到达彼岸之宝典了。

《心经》在佛典中地位很高,也广为人知。

世人所熟知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便在此经中。

此经字数非常之短,只有二三百字的内容,但却被认为攘括了所有般若经的精义,不能不诵。

她们辩论的重点在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句。

色在佛典中指一切物质,包括人在内,“受、想、行、识”则指精神层面的东西,合起来就是“五蕴”。

空不是说虚无,而是“自性空”。

自性就是自我决定,不依外物,永恒独立存在。

“自性空”即不存在“自性”。

结合起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切物质皆依赖各种条件而缘起缘灭,而非凭空、永恒存在的,精神层面上的也一样。

因此,色与空是统一的,其他四蕴亦是如此。

好比,这座佛堂,得有木、土、石,得有建造它的人,才因缘而生。

哪天因谁不小心,失火了,烧成一片瓦砾,又因缘而灭了。

并不能凭空出现这座佛堂,也不会凭空消失。

只因这座佛堂并不能决定自我,也不能不依赖外物,更不能永恒存在。

惜春道,“自性既空,则佛不存,难道佛也会缘生缘灭吗?《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称佛是‘自性常住’,岂非跟心经所言,自相矛盾?”

“你错了,佛有不二自性,其独立于万物而存在。正如道德经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妙玉辩道。

“怎么提到了道德经了?咱们谈的是佛经啊。”惜春有些不悦地纠正道。

“为何道德经就不能用来解释佛经?只要有道理,皆可借鉴。”妙玉很不以为然。

“道家的经典毕竟跟佛家的经典还是有区别的……”惜春鼓了鼓小脸,待要继续说服妙玉,但瞥了眼妙玉身上的道袍,只吐出一句来,就没再说下去了。

“恩?你不辩了,承认输了?”

妙玉笑颜绽放,语气轻快,像个好胜心极强的小女孩儿。

这让一旁的贾玮都看不下去了。

妙玉十九,惜春年方十二,俩人足足差了七岁。

这么大的人了,还欺负惜春这样一个真正小女孩儿,实在令人发指啊。

“我没输,但我不辩了。我不想佛经跟道经辩。”惜春到底是小女孩儿,让她一说,虽然不想辩了,还是要强调自己没输。

“没输吗?我告诉你,当时天竺大乘两大教派,空宗、有宗矛盾不断,互不承认,后来玄奘法师著‘会宗论’,解释了两宗教义其实是一回事,最终两宗得以调解。由此可见,天下至理,殊途同归,太执着于一家之言,本身也是着相。”

妙玉毫无做大姐姐的自觉,继续蹂躏小惜春。

不过,她这番话的末句,却是让惜春有所顿悟,而且生起了好奇心,说道,“有这段记载么?在哪部书中,给我看看。”

“有啊,大唐西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