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063(3 / 7)

反效果,反而加剧百姓对粮荒的恐惧。现在无论是商贾还是市民都觉得未来粮价会上涨,粗暴地让粮商不许涨价,他们不敢明目张胆违反官府的命令,但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弥补这部分损失,比如在大米中掺杂更多的石子,或是用陈米、发霉的米取代原先的大米。甚至还可以通过降低售卖速度,减少售卖的数量,囤积一批粮食,运到江南卖更高的价格。”

周嘉荣恍然:“也就说,今日队伍之所以排这么长,行进的速度又非常慢,乃是因为粮商消极应对,故意降低销售的速度导致的?”

王掌柜点头:“没错,小人派人去看过了,原本好几个伙计在同时售卖粮食,如今就改为了两个人,说是伙计和掌柜生病了,而且还规定每个人最多只能购买十斤。伙计再有心拖延一下,这样弄,一个时辰也卖不出去几笔粮食。”

原来如此,周嘉荣没想到看似普通的经商之道中还有这么多的门门道道。

他担忧地说:“这样下去,京城不少老百姓恐怕都买不到粮食,只能花高价从其他人手里买又或是减少每日的食物。”

王掌柜叹气:“只怕过几日,京城的粮荒会更严重。”

当然也无需担心京城会乱起来,毕竟两营还有那么多禁军守着呢,京城乱不起来,只是普通老百姓恐怕要遭罪了。

从银楼走出来后,周嘉荣的心情有些沉重,回去后就让唐乐找些经商的书送到书房,只有知道得越多,涉猎的知识越多,他才不会轻易犯糊涂。

翻了一夜的经商书籍,周嘉荣真是大开眼界,对这些小小的商贾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也许没有高贵的出身,也没有渊博的学识,但从古到今能够脱颖而出,在史书上留名的大商贾都不缺乏胆识、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接下来两天,果然如王掌柜所言,粮铺门口的长队不但没有消散,反而越排越长,不少普通百姓脸上都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看到这些,周嘉荣的心情也有些沉重。

好在这日他总算收到了纪天明从江南送回来的信。

信里,纪天明简单地说了一下江南的情况。目前他在苏州,还没被洪水淹没,但苏州城内的物价是一天一个价了,还有无数失去家园的难民涌入城内,露宿街头,当地官员已经在组织救灾,可在面对这样巨大的天灾面前,人能做的实在太有限了,尤其是现在绵延的大雨还没停,说不定什么时候又会有河岸湖岸决堤。

信的最后,纪天明表达了对江南灾情的担忧。

收起信,周嘉荣的心情越发的沉重。

朝廷派向善南下已经数日,若是快马加鞭,日行上百里,现在应该已经到江南了,不知能否改善这一状况。

可惜还没等来向善的折子,兴德帝又收到了一封江南巡抚的折子,再次说明了江南的灾情,已经扩大到了十六个县,无数黎民百姓受灾,他再次恳请朝廷派人去江南抗洪救灾。

兴德帝将这封奏折公之于众,朝廷上下商讨对策,还没商量出办法,过了两日,江南巡抚的折子又来了,还是陈述灾情,恳请朝廷支援。

由此可见,江南这次的洪灾比之过去几十年恐怕还要严重。

兴德帝跟重臣商议过后,又从兵部、户部、兵部等抽调了一部分官员和士兵,指派中山王带队南下,去江南赈灾,并让江南附近未曾受灾的府县常平仓、义仓、社仓等,赈济百姓。

中山王接到圣旨,脸都垮了,心里后悔不已,早知道就不贪这个功劳。

江南现在大雨,洪水那么严重,万一赶上江河决堤,将他冲走了怎么办?

不过圣旨都下了,他也只能认命。

中山王一边让妻子收拾行礼,一边琢磨着多带几个侍卫出门,以保障他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