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第 239 章(3 / 8)

超级长寿一生的苏麻喇姑,硬是活到了现在。不过她的情况多少已经有些不好。当今和宫里的人都知道等这两本自传写完之时,苏麻喇姑的一生也就走到了尽头。

再说回来,因着随笔自传的盛兴,宫里还兴起了一股寻找才女的风。

女校前两年就招收了一批家世一般的学霸妹纸入学,后来这批学生中不少人都机缘巧合下替一些后宫内宅的女眷们捉过刀。

说起这个自传,太后还不是最叫人羡慕的。

整个大清最叫人羡慕的老太太就要数贾母了。

她身边三个孙女,一个重孙女。擅字的,擅画的,还有擅书的,总之就是旁人有一个就算不错了,她有四个。

羡慕得不要不要的。

胤德不光有钱,他也孝顺,为了不叫宜妃姐妹羡慕别人,他还真就给宜妃姐妹寻到了文采好的人给她们写自传。

二人也绝对是人精一般的人物,她俩的自传三分之一写自己,三分之一写对当今的深厚感情和对当今的敬仰之情,最后三分之一写了她们与太后间的趣事以及和对德妃的友谊。

这书出版的时候,除了德妃一脸懵逼,努力回想这些年她与宜妃姐妹的各种相处外,其他人都觉得这本自传真情实感,写实又生动。

可给当今感动坏了。

流水的赏赐隔三差五的往翊坤宫抬。

但当今一定想不到,宜妃姐妹正等着他咽气了,再写一本绝对真实的自传呢。

……

话说回来,从东北深山老林里出来后湘云多少有些想家了。估计也是玩得太过心惊肉跳,累着了。于是一行人绕了个路,又去辽东半岛那边买了一回海鲜,这才一路乘船回了京城。

湘云回京的消息并没有提前送回来,也因此今日下船时也不见私宅或是胤德那边派人来接。

在外面这几年,湘云也时常会给胤德送些东西或是捎封家书。

前两年从草原出来的时候,湘云就想到了大清的驿站只送些信或是极小的东西多少有些浪费,然后与胤德说起了物流转运这一类的生意。

当然了,主要是湘云不想每次捎东西给人都要专门派人来回跑了。

土匪山贼那么多,走陆路未必安全。走水路,水匪海盗也不是遇不上。若是再遇上什么台风海啸的天,那也是要人命的节奏。

普通人捎点东西不是花大钱找驿站就是找镖局,除此之外就是请往来的客商捎封家书或是一些不算值钱的东西。

如果这个生意能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路上的安全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物品安全和人员品德素养的筛选,书信和物品丢失的赔偿问题等等。

全国范围内的剿匪那不切实际,也完成不了。但想办法不叫人打他们物流主意的办法却有不少。

再一个,就像湘云之前说的,分段分点的运输,既能保证安全,也能节省不少时间,但这个工程太大,想要做起来必须有当地府衙和地方势力参与。

一但当地府衙和地方势力参与,那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朝廷来做这笔生意。

于是在湘云陆陆续续将自己的这个民用驿站物流的想法写信说给胤德后,胤德在结合官场和大清的情况琢磨了一个有效方案。

带着方案找了四爷,然后一边吊儿郎当的吃着酒,一边跟四爷说这个方案。

如果胤德不是皇子,那这个生意就是真真切切的官商结合了。

朝廷保驾护航,收益三成归胤德,三成归户部,剩下四成,二分为人员工钱成本,一分归当地衙门,一分归入当地驻军。

湘云在外面感受各种自然灾害,哦不,游览大清美好风光,品尝大清美食时,胤德便带着人轰轰烈烈的搞起这个民间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