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在村西,是一块公用的墓地,是专埋无资格入祖林的死者的。

第六章

这个世界上树木花草最是豁达,人间再大的苦难也妨碍不了它们的生长节律与热情。天牛庙围墙内外的血腥味还没有散尽,洋槐花就铺天盖地地开了。

这是这里一年一度的盛景。因这里地薄易旱,唯有洋槐树能长得好,村民们在该种树的地方都是种它们,于是每年的春末,村里村外白多绿少,像下了一场大雪。一嘟噜一嘟噜的花像成串的白蝴蝶,硬是缀满了树枝,压弯了树枝,招惹得蜜蜂东奔西忙嗡嗡不止。一阵风吹过,树底便落下一阵花雨。那略带香味儿的槐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用不了几阵,地上早是一片白了。

山里的花汛给庄稼人的从来不是审美呼唤,而是一种农事的提醒。满山洋槐花要表达的语言是:种花生的时候到了。于是,天牛庙的村民们不约而同地走出那场匪祸带来的惊悸,牵着牲口背上种子,到地里播种了。一时间,“喝溜”声响遍了村子四周的每一片田野。

在村东北一个叫做“鳖顶子”的高岗上,封大脚一家四口正在忙活。封二老汉吆牛犁沟,大脚往垄沟里撒粪,绣绣则与婆婆挎了个小箢子点种。本来大脚与他的爹娘是不让绣绣下地的,一则嫌她自小没下地干过农活,二则看她脸上黑蝴蝶一样的孕斑一天天明显,便都让她呆在家里。但绣绣不,坚持要去。封二便深深地受了感动,摸一把红鼻子说:“要去就去吧,三个人种也真是忙不过来。”到了地里,绣绣不会点种,封二老婆就向她示范,只点拨几下她就会了。她从箢子里抓出一把,将指头灵巧地一捻一捻,那红红胖胖的花生米便一对一对地落在垄沟里了。封三老汉吆着牛,瞅见儿媳妇下在垄沟里的种子,又偷偷瞥一眼儿媳妇微微凸起的小腹,一股幸福感在他已经变老了的心里轻轻荡漾。他甩一记响鞭,一扬脖子喊起了“喝溜”: 哟嗬嗬……,

咳哟嗬……,

哟嗬嗬嗬咳哟咳哟嗬……!

封二的喝溜声一直持续到第六天的中午。当把九亩地的花生种完,并把它们全部耙平的时候,他发现了儿子神色的异常。儿子坐在地头,正一边抠着一大一小两只脚上的泥块子,一边望着远处发怔。等封二把牲口卸下,站到离儿子三步远的地方端起烟袋,他听见儿子说:“你看,好多人家都还没种完呢。”

封二便一下子明白了儿子的心思。儿子是在馋人家的地多。看看远远近近,种花生的人确是比前两天少了,喝溜声也只剩下断断续续的东一声西一声,远没有前两天的热闹嘈杂,但就在这种淘汰里,让人十分明显地看出了差别:但凡至今还没种完的户,都是些地多的。你看宁学祥,这几天带着七八个长工短工一直忙活,可是还没种完他留给自家种的地,长工小说打了几天喝溜,已经把嗓子都累哑了。宁可璧在匪祸中失去了父亲,春种大忙时也终于收住玩心到了地里,这时在向他的长工们指手画脚。除了财主家,还有一些揽地多的佃户也没有种完。往蚂蚁沟的方向望一望,甚至发现铁头一家也还在那片由封二父子耕起的地里忙活他家没有牲口,进度自然就慢得多了。

看到这些,封二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忍不住拍着黑犍牛的独角道:“咳,你余了力啦,余了力啦。”

这时,封二听见儿子道:“爹,咱去开荒,再弄它几亩地。”

“开荒?开哪里?”封二问。

大脚朝“鳖顶子”最高处一指:“那里。”

那是封二家的四亩山场。因为破土就是石头,只稀稀落落地长了几棵松树和一丛丛只能作烧柴的檗椤。封二老汉朝那里一瞥立即摇头:“不行不行!行的话,我早就刨出来了!”

封二说的是实话。他自从娶妻后在他爹手里分得十八亩地,一直处心积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