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公安同志亲自送徐静安去的招待所。

天亮以后,又回到车站坐着学校的校车一路上顺顺利利的到了北大。

徐静安所在的宿舍8个人,3个文学专业,1个新闻专业,2个学历史的,她是学英语的,另一个学计算机的。

“我叫张学红,今年18岁,就是北京本地人。”

“我叫赵兰英,今年25岁,已经结婚了,是湖南人。”

“我叫徐静安,今年29岁,孩子都三个了。”

……

其他几个来自江西的吴兰芝、贵州的王美华、东北的江巧巧、两个河南的岳小麦和董珠。

张学红听完后特别高兴:“我父亲是铁道兵,铁路修到哪里,我们一家就跟到哪里。”

“兄妹四个人出生的地点都不一样。大姐在江西,二姐在湖南,我是在贵州,我弟弟在陕西。”

“天哪?”屋子里的人都兴致勃勃地听着她说。“那,咱们可太有缘了!”

张学红笑着地说:“可不是,我爸还说:把我们姐弟四个人的出生地连在一起,和当年红军长征路线差不多了。”

董珠:“那你们岂不是要不停地搬家、转学?”

张学红:“因为我父亲工作的故,我家六口人总是聚少离多。”

“铁道兵的工作特别忙,有时候我在一个地方读不到半年就得转学。”

……

大家一会儿的功夫就熟悉起来了。

宿舍里最小的就是新闻专业的张学红,今年才18岁。年纪最大的就是29岁的徐静安。

这些人,不是上班就是下乡,谁都不是没有阅历和脑子的人。都是大学生,做事谁也要脸面,所以彼此之间相处的很和气。

徐静安自已本就是讨厌事多的人,整个宿舍的氛围都很好。

现在大学生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想把‘文革’中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校园里走路、吃饭排队、坐公交车,都不忘拿着书本的人到处都是。

她们宿舍里,没有什么“半夜卧谈会”。大半夜还没睡的人,都拿着手电筒在被窝里背书呢!

毕竟别人的故事都与自已无关,有空闲的时候听一听也就罢了。但对于她们这些人来说,现在缺的就是时间啊!

第79 章 远离

早上5点,徐静安按照往常惯例起床。

30分钟,绕着操场跑完今天的5公里。徐静安正拿手绢擦汗时,发现操场上已经陆陆续续出现好多人在跑道上跑圈。

回到宿舍的时候,里面的人已经都起来看书。

宿舍里横七竖八的拴着几条绳子,上面晾着毛巾和一些昨天换洗后,还有没晒干的衣服。

寄过来的包裹,昨天就都归置好了。

徐静安:“我一会儿吃过早饭,要出去寄信,你们谁去?”

“我去”“我也去”

徐静安的话音一落,宿舍里的姑娘们都喊着要去。

第一次的集体宿舍活动从去邮局寄信开始。

邮局就在燕园。

八点到了邮局的时候,前面已经有人排队了。买信封、选邮票、贴邮票,封口的时候,徐静安趁别人不注意,把一片风干的树叶塞了进去。

“你是攸县的?”女同志20岁左右,瓜子脸,一米五多的个头。

赵兰英愣愣的问:“是啊,你怎知道的?”

唐婉指了指信封说:“我排在你后面,看到了。”

一会儿的功夫,两个攸县老乡就是这样认识了。唐婉:“每月月底都有同乡聚会,到时候我去找你!”

赵兰英:“好!,谢谢你唐婉。”

同宿舍的几个人,看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