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服装店看着生意还不错,但也只是在羊城小打小闹而已,要想形成规模靠几个小店小打小闹是不行的,得把大的资本引起来才行。

在招商办忙着招商引资的同时,媒体又报道了一项让人振奋的消息。

去年签字画押分田到户的小岗村,今年的粮食已经在10月份的时候收割完毕。经计量,今年粮食总产量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一时间,家庭承包责任制又被重新提及,全国都在热烈讨论。

家里劳动力充足的,恨不得第二天国家就下发文件,开始“包产到户”,家里劳动力不足或喜欢偷奸耍滑的,则持反对意见。

毕竟在大队,哪怕不怎么干活,人头粮总是有的,至少不会饿死。这要是把田分到自已手里,一天不干就得饿死。

粤省作为改革先锋,自然踊跃尝试新制度,省领导们一商议,当即选了几个重点的市县,次年试行“包产到户”,看明年的产量,再决定要不要全省放开。

其他省份虽然力度没有粤省大,但也在或多或少的试点,改革正在慢慢的进行着。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苏茉终于谈下两个大的服装品牌商,说服他们同意在羊城建厂。同时,也帮国内的制衣厂拉了好几个来样加工的订单。

届时,一些验收不合格的残次品和多余的,都会流入羊城的市场。东西多了,自然就形成规模了,那些嗅觉灵敏的人,自然就会到羊城来。

加工的订单好谈,建厂就没那么容易了,光批地就得跑许久的手续。

这也幸亏苏家有服务咨询公司,也是苏茉打着包票能找公司帮他们把手续办下来,那两个服装品牌商这才同意在羊城建厂的。

等各项投资谈妥,进入实施阶段后,苏茉便把苏奕远引荐给两位外商,把跑手续和工厂施工一并打包给了苏氏服务咨询公司,他们只管在合同约定的时间来验收就行。

不是苏茉以公谋私,而是同类型的公司没几家,而有实力能保证工期的,就更少了。投资是苏茉拉进来的,她自然是选择自家公司才放心。

公司开业后,生意本就不差,又加上苏茉拉的这两个大单,再加上以后陆续会有的,苏家又再买了5辆卡车,运输队增加到10辆车。

同时,还增加了一个建筑部,暂时先以装修和承接小项目为主,慢慢发展再扩大规模。

12月底的时候,陆长征也带队从前线回来了。战事告一段落,一些小打小闹的,由当地的一线部队去应付就行了。

陆长征他们是带着功勋和表彰回来的,不少人都升了职,陆长征也升了一个级别,从师长级升到副军级,工资也往上调了不少,有252元一个月。

这要是苏家没做生意,这个工资也是顶高的了,但做了生意后,这点就不怎么看在眼里了。

随着改革开放,此后几年,收入差异将会越来越明显,虽然国家也有几次调薪,但还是越来越多人辞职下海经商。

第416章 陆小兰产子(1980年)

1980年的第一天,陆家迎来了喜事,陆小兰在唐市产下一子,成为首批八零后。

张振接到丁志诚的报喜电话后,给两口子汇了300块钱过去,让陆小兰月子期间,该花花,别委屈了自已。

他出不了力,那就出点钱。

张振的工资,工作室扩招后,苏廷谦就给他涨到每个月100元了,再加上他还有每月40元的退休工资,吃住又工作室包了,每个月基本没啥花钱的地方,攒了不少钱。

他想着,到时候给丁志诚支援点钱,让他们两口子在京市买个小四合院,那小两口也算有个自已的家。

一个星期后,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