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代的人,干活确实特别积极,每天一大早,就能看见扛着工具去出工的小伙子们。

苏茉则是每天记录蔬菜的生长数据,搞她的研究。

2月22号这天,《人民日报》第一版刊登了一条重要的新闻,我国领导和M国首脑进行了会晤。

一些敏锐的人,察觉到风向可能要变了。

2月28号,《人民日报》又报道了两国在海市签署《联合公报》的消息,标志着两国关系从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

搞新闻的都是人精,当即嗅到了不同,海市报社更是闻风而动。一个星期后,就开始在偏僻处开始连载了一篇M国的小说的翻译文,先试试水。

苏茉也在3月份写了一封信给海市报社的编辑,表示要是需要翻译,自己可以帮忙翻译。

那编辑也没让她失望,给寄了两篇中篇的文章来让她翻译,苏茉花了两天时间,翻译润色的极好给寄了回去。半个月后,收到了一本小说的翻译稿,以及一张30元的汇款单。

那本小说是后世极有名的一本小说,苏茉看了好几遍,因此翻译起来格外的顺。

编辑先寄了五分之一左右的内容给她,原稿大约二十万字。苏茉基本上一有时间就翻译,半个多月,就把稿件翻译完,寄了回去。

等苏茉翻译完小说,时间已到4月中旬,地也已经开始化冻,要准备开始春耕了。

大队拖拉机也发下来了,拖拉机手是大队长陆保国的小儿子。小伙子才18岁,人机灵脑子也活,学了三个月,基本操作都熟练了。

苏茉去上班的时候,就发现他已经开着拖拉机“突突突”的在地里开始翻地了。

要开始春耕了,所以送苏茉上班的任务,由李月娥换成了陆伯鸣。

去年水渠投入使用后,大队种了不少水稻,产量都很不错,农科所的领导也建议他们多种水稻。经大队干部商议后决定,今年继续加大水稻的种植面积。

种水稻可比种小麦麻烦多了,地翻了后,还要放水去把地泡软,再耙一遍。

谷种还要先催芽育秧,等秧苗长得差不多后,再分插到田里。这插秧一整天干下来,简直腰都要直不起来。

第179章 试验地

开始春耕了,苏茉的冬季温室种菜试验也告一段落,便把总结报告写了,提交给傅明,又重新立了个培育的项目,在陆家村大队和李家坳各要了一块地。

傅明看苏茉提交上来的报告,详细的记录了每天的生长数据,罗列了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最后,还做了经济效益评估。

苏茉温室研究种的菜,她之前就跟公社饭堂的主任谈过,把菜卖给他们,这事也是跟傅明报备过的。

冬季,这种绿叶蔬菜一斤能卖到一毛钱往上,因为是同公社的,这个种植主要也不是为了盈利,便按一毛一斤结算了。

两个多月的时间,韭菜割了两茬,油菜收了一次。韭菜种得多,两茬有200多斤,油菜有近100斤,总共收益31.2元。

苏茉这次研究,公社是批了30元经费的。现在不但把经费赚回来了,还多给了一块二。

傅明看苏茉的眼神,不由带上了赞赏。不愧是庚书记的侄女,能力真是不容小觑。

因此,苏茉新的培育项目,也是大手一挥,就批了。

“苏同志,你这个报告,可以整理一份,提交到县农业部去,顺便抄一份给我。”

等到县里开会的时候,带过去给大家当范本传阅。

按苏同志这能力,28级的评级太低了,他得再申请给她加一级。

次日,苏茉就带着公社的批条,先去李家坳找了那里的生产队长。

李队长本想直接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