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教授比新闻上看着更硬朗矍铄些。吴浩帆作为代表介绍了他们一行的来意。
井教授大方坦言:“小吴啊,电话里也跟你提过,我岁数大了,经不起折腾。你们这个项目我很感兴趣,我有个学生,是这些年带的最优秀的。人虽然年轻,但科研实力没话说,你们要是愿意,我请他过来谈一谈。”
“当然愿意。”吴浩帆双手抱拳,非常感激,“既是您的得意弟子,能与他合作也是我们的荣幸。”
“行,那我叫他过来。他正好今天也在学校,你们年轻人多聊聊。”
井教授勾下眼镜,挂在鼻梁上,手里握着手机,头不自觉往后撤了几分,挤出双下巴,眯着眼,在屏幕上按了几下,嘟嘟声在不大的会议室里回响。
没过几秒,那边接起电话:“老师?”
“小孟啊,前几天跟你说的那个项目,他们负责人过来了。你忙完就到实验楼6楼小会议室一趟。”
“好的老师,我大概二十分钟过来。”
井教授在屏幕上用力一戳,挂断了电话。他重新戴上眼镜,有些不好意思地对两个年轻人说:“老了不中用了,眼睛耳朵都快罢工啰。”
“哪里的话。我看您还经常参加行业技术交流会。上个月在北京那次的演讲,我跟小禾都看了,深受启发。”
井教授自谦:“我就是闲不住。”
“哦对了,井教授,这是我们公司的技术总监陈与禾。”
井教授对年轻人热情,吴浩帆刚刚只来得及介绍了公司和项目,忘了介绍陈与禾。
他扶了下陈与禾的手臂,示意她一起站起来跟前辈致意。
“啊?”
陈与禾如梦初醒,刚刚电话那头的声音太熟悉了,她不会听错。
六年前,那个声音总是固执叫她“小与”。
朋友们都叫她小禾。
小与,是专属于他的昵称。
“小禾?”吴浩帆继续拍她,小声关心,“怎么了,不舒服?”
“哦没事。”陈与禾抱歉地笑笑,站起来跟井教授问好,“井教授,我叫陈与禾,负责绿氢的研发工作。”
绿氢成立之初,陈与禾和吴浩帆是共同负责研发。公司陆续加入新鲜血液后,吴浩帆兼任总经理,负责公司的管理运营。
初创公司,杂事一大堆,吴浩帆分身乏术,研发的重任自然落到了陈与禾身上。
吴浩帆继续介绍到:“小禾硕士是在克宾顿大学读的,毕业后在国外工作了一年,去年刚回国,本科也是咱们江宁大学的材料学院的。”
“哦?”井教授一下子来了兴趣:“小禾是哪一届的?”
“2016级的。”
井教授更来了兴致:“那不是跟我那学生是一届的。他叫孟玦,本科的时候就挺出色的,小禾应该听说过。”
陈与禾硬着头皮笑笑:“知道,他挺厉害的。”
“不是我自夸,我这个学生啊,是真年轻有为,就是人有点闷。我也是运气好,临到退休,还让我捞着个宝贝。”
吴浩帆说:“咱们搞技术的比较实在。”
“哈哈哈哈,小吴这话说得对。”
不一会儿,门外传来特别的“吱吱”声,是鞋底摩擦实验室地面的声音。
“应该是小孟到了。”
看得出井教授特别喜欢这个关门弟子,学生来了,他这个做老师的还亲自出去接,亲得跟父子俩似的。
出于礼节,陈与禾跟学长一起站起来,面向会议室门口。
她听到门外,井教授正献宝似的跟学生说:“小孟,今天来的项目负责人还是跟你一届的同学,是个女孩子哦!”
“是吗?”低沉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