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绵抱着闺女哄了好久,一直哄到心心睡着。

小娃子们睡后,大人们还悄悄唠了会儿,这次出去累归累,收获还是很大的。

首先就是,她们买到了沪东的房子,毕勤给找的,拢共三套,这房子都是以前的自建房,破破的,但也便宜,才七八百块。

等以后条件允许了,穆绵还想去购置几间铺子,不过这都得以后再说,这次过去的时间太短了。

除了房子外,最大的收获当然是这次卖货的钱了,按分成分过以后,三人都拿到了五位数出头。

短短一个月耶,都到家了聂思慧还恍惚着呢,给出去不到两千,翻了四五倍收回来。

其实在车上的时候她就一晚上没咋睡,怕有人偷钱。

穆绵倒是没恍惚,上辈子看到的那些发家史里,比她们挣得多的可不少呢,别说一个月破万了,破十万的都有。

不过那都是在八十年代中期,现在的广城、福省等地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再过些年,那才是一片繁荣。

在那之前,时间还要一天天过。

假期结束,学生开学上课,七十年代的最后半年几乎是眨眼间便过去了。

大伙儿一起迈进了八十年代。

第852章 第 852 章 两年变化。

相对来说, 八十年代是穆绵更加熟悉的年代,上辈子看到过的很多怀旧作品基本都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

不过那时候是带着了解过去的心情看这个时代,跟真正身处在其中感受还是很不一样的。

迈入八零年后, 社会上的发展说是一天一个样也不为过,可谓是一片欣欣向荣, 去南方进货来卖的人更多了,要不说货车司机在这个年代吃香呢, 有车会方便很多。

不过能搭上运输队的只是个别人,大部分人还是通过火车一趟趟跑。

火车站天天挤得跟春运似的,人多货品也多。

城里大大小小的市场更是像那雨后的春笋一样, 一个接一个地冒出。

等到了八二年的时候, 光安奉胡同附近的大市场就有两个, 里面卖啥的都有, 还有补鞋、补雨伞之类靠手艺摆摊的人。

街坊四邻要买个啥、修个啥都方便得很。

从八零年到八二年, 社会在变化的同时, 穆绵那些亲朋好友们变化也不小。

首先就是柳家这边, 七九年夏天的时候,柳焱他妹妹小雪花,也就是柳晶高考了, 没考来首都, 就在省城上。

志愿的问题是家长们一起商量决定的, 一来是考虑到柳晶成绩没有她哥柳焱好,二来是柳焱毕业后极有可能会被分配回原籍, 一家子都在省城也挺好的。

柳晶要是报考去别的地方, 人生地不熟的,家里人顾不上。

事实也确实如此,柳焱这小伙子在高中的时候成绩名列前茅, 上了大学后只能说是中上水平,想靠分配留在首都是有点难度的。

现在毕业在即,分配也已经下来了,柳焱分到了省城的农科院,等他入职后,柳家一大家子就在省城齐聚了。

为什么说一大家子都在呢?

这事儿还得从八零年说起,柳晶读大一后,柳诚夫妻俩没了要照顾儿女的负担,家里又没有小娃子,只有柳德正这个老爷子。

柳德正年纪大了,早在前些年的时候,村支书这职务他便卸了下来。

孩子们一走,家里就只剩下柳诚夫妻俩守着老爷子过,那日子怎么说呢,怪没意思的。

刚好,八零年二月的时候,柳桃从县里的公安局调到了省城总队。

妹妹和闺女都在省城,儿子以后说不定也要来,柳诚夫妻俩带着柳德正一合计,他们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