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叫人?羡慕的是,黄元刚正忠诚,在朝中大臣都?岌岌可危的时候,深受正德帝信任,若不是年?纪实?在太轻,早就?官拜尚书入阁了。此次他?来华阳当?乡试的主考官,纯属大材小用,朝中早有猜测,黄元此行是否是得了圣上密令,另有要务。
卫文康如今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秀才,自然接触不到朝中的这些秘辛,对黄元的了解也?是从秦百宣那?里得来的。听庞教习如此熟稔的态度,便?问?道:“您认识黄侍郎?”
庞教习哈哈大笑?,“名满天下的黄四狼谁不认识?”
卫文康不依不饶,“若不是对他的品信和喜好研究得透彻,不可能押中三道题。”
“你没看过他?的科考卷子和文集吗?还有他出仕后所作的各种文书,官府下发的相关邸报。”庞教习拍拍卫文康的肩膀,“徒儿?啊,瞧瞧,还是书看少了,吃了没文化的亏啊。”
就?这些东西能看出科考题来?卫文康不信,只是此时秦百宣和沈知行也?回来了,不好再往深里问?。
沈知行一回来就?道:“这回的算学考得也?太难了,不知道要难哭多少小朋友哦。”
秦百宣白了他一眼,“知道你考得好,不必再赘言了。”
沈知行也?不装样了,笑?道:“难不成你考得不好?”
秦百宣懒得跟他?说,只道:“经义考得倒是中规中矩,只是越中规中矩越难写?作技惊四座的佳作来。”
沈知行也?道:“倒不如跟算学一样,索性考得难些。”
柳天骄端着两碟小菜进来,“得了得了,知道你俩都?是解元的料,抓紧吃饭吧。”
真是一时得意忘形,万一卫兄有题没答好,把人?刺激到了,可是大罪过。秦百宣和沈知行自知失言,不再说话。
卫文康一点没被刺激到,对夫郎的体贴倒是很受用。三个考生用过饭,各自回房休息。
乡试第二场考公文、判例和诗赋。至于帖经,作为读书人?的基础,乡试已经不屑于考了。也?正因童生试重记忆,乡试重理解,头发花白才中举的比比皆是。说个不好听的,哪怕中举当?日兴奋过度气绝身?亡,也?是光耀门楣,庇护几代子孙了。
公文和判例是卫文康擅长的科目,没什么好说的,哪怕题并不难,也?能稳住心态。至于此次科考新加的诗赋,对贫民子弟来说是个不小的拦路虎。因大户人?家参加各种集会往往得写?诗作赋一首,以彰显自家儿?郎聪慧才学,从小就?延请名师教学。
像秦百宣,将识字就?背诵整本诗经,七岁就?能弄出首像模像样的试来。而贫民子弟讲究实?用主义,科考内容都?不一定能学通透,谁还有闲情逸致拽上几首酸诗。
卫文康之?前能在刺史府的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纯靠耍赖,那?首诗改到最后就?没几个字是他?原创。好在他?一向有自知之?明,这两年?对诗赋重视非常,从未有懈怠,乡试之?前更是自拟了近百个可能会涉及到的题材,每个题材都?作了两首诗,请庞教习帮他?精雕细琢。
今日诗赋要求以“梅花”为题,虽说大夏天的咏梅有些脱离实?际,但以花为题的诗卫文康早就?准备好了,说来说去不过是在花的外形和香味上做文章,拔高一些便?是品质和气节,不算难。卫文康把先前准备好的五言八律诗改了改,细细斟酌过几个关键字眼,便?拿出了一篇不算差的答卷。
第三场是策论,一个叫卫文康又?爱又?恨的东西。一共三篇,考查历史知识、治国之?道和教民之?道。历史知识不必说,纯靠读书和积累,卫文康有过目不忘之?能,又?有庞教习这个博学强记的师父在,这一题于他?来说并无难度。
治国之?道就?是维护国家安定,这包含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