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案,但杀死倪佳樱的不是张路生,杀死倪佳樱的是她自己。”
事情要从早上的提审说起。
思考了整整一晚上的潘阳一大早去看守所提审了张路生,他让张路生将事发当晚发生的事巨细无遗地再说了一遍。
在这个案子中,潘阳至始至终都认为自杀嫁祸的概率高于他杀,原因有三:
一、倪佳樱死前一周和张路生发生激烈口角的冲突显得过于突兀,仿佛是倪佳樱为了给警方提供一个张路生的杀人动机特别制造的,而这个动机也不够强烈到让张路生持刀杀人,它只能说有,但不充分;
二、张路生提到当晚九点的电话是倪佳樱打给他的,根据倪佳樱的手机通话记录显示这是一通主动拨号,张路生没有撒谎。如果张路生是凶手,他怎么料到那天倪佳樱会主动给她打电话?如果说张路生是碰巧接到了倪佳樱主动打来的电话,然后借机利用,选择当晚行动,那他的谋杀行动就显得过于随机和仓促了,这与他提前买好谋杀凶器这一有预谋的行为相悖。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他一直在等一个机会,可这种机会应该不会很多,因为倪佳樱跟张路生向来不合,她一定鲜少主动给张路生打电话;但反过来,如果是倪佳樱的预谋就说得通了。当晚倪佳樱在打出电话后,快速抵达马溜河,躲在小树林较为阴暗处,等待张路生抵达。张路生抵达后,她不露面,待到对方一走,倪佳樱立刻自杀,这样死亡时间就吻合了;
三,倪佳樱在案发现场留下的“张路生”三个字指向性太明显,而一个人在被一刀命中心脏后真的能有余力写完这三个字吗?潘阳对此表示怀疑,他更倾向于认为是倪佳樱先写下张路生的名字再自杀,以确保临终前能写完。类似的,倪佳樱也没有余力自杀后擦掉刀柄上的指纹,她应该是事先用薄薄的防风衣衣角包裹住刀柄,隔着防风衣自杀,那么刀柄上就可以不留下任何指纹。
当然以上三个疑点都不构成推翻他杀的表面证据,所以需要找到更确切的证据,于是潘阳想到再去审讯一遍张路生,看是否能找到更多突破口。而就在审到倪佳樱打给张路生的那通电话时,潘阳打断问道:“以你和倪佳樱的关系,你怎么会相信她会买钓鱼竿向你赔礼道歉?”
张路生感叹道:“我现在想起来也觉得不对劲,可是当时我真没多想,因为在电话里,她的语气就像在求我去河边,求我收下她的钓鱼竿礼物。我就很想看看她求我的样子,结果就莫名其妙答应了。”
“你能还原她的那通电话吗?任何字都不要错过。”
张路生抿抿嘴:“我尽量吧。”然后他开始模仿倪佳樱当时的语气说话,说到最后他答应了见面要求,不过,临挂断电话他问了两次见面地点。
潘阳在这里打断:“为什么要问两次?”
“因为第一次没听清,她手机那边有狗叫声,狗叫声盖过了她的声音。”
就是这么一句话,潘阳猛然意识到倪佳樱当时或许不是在屋内打电话,而是站在门口,那狗叫声就是对门邻居家的狗发出的,而那户人家门口上安装了一个智能门铃。潘阳知道那种门铃,它有监控录像功能。于是潘阳立刻前往倪佳樱的居所,敲开了她对门邻居家的门。一番沟通后,他拿到邻居家的门铃监控视频,找到了那晚倪佳樱在门口打电话的视频。
现在他把这段视频接入会议室电视机,在屏幕上播放。
视频的画面很清晰,可以看到倪佳樱的面部表情,但没有声音。可是有没有声音不重要,因为就在倪佳樱挂断电话的时候,她从防风衣的口袋里拿出了一把刀,那刀的模样和后来插在她胸口上的凶器一模一样。
看到这个倪佳樱持刀的画面,会议室内众人哗然。
这时,大林仍不死心地为自己的想法辩护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