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联系了他,他表示对你有印象。”吴警官的脸色沉重。

“他说曾经处理过你和一名非法催债者的纠纷,最终,你们因为谅解而私了。

“但他告诉我,你当时也是用重物袭击了对方的头部。而当时,对方也曾经导致你的脑部受到了伤害……按当时验伤的结果,应该是留下了某种后遗症。

“在这次案发后,你昏迷了 30 多个小时。

“期间,你曾不断说着某种梦话。就像你刚刚的供词,你在那些梦话中,提到了张铁强、提到了你的快递站长李利,还提到了一位……杨大爷。

“我们去查证了,这些都是和你真实生活中有过交集的人。”

“另外……” 小安警官有些遗憾地看了一眼程叶,“我们得到了医生那边的意见。程叶,我们怀疑你因为创伤后的应激反应,而产生了某种认知上的偏差。”

医生原话是:“有些人,在犯罪后,因为无法接受自己做过这样的事情,会在潜意识中美化自己的行为,以至于把现实和虚幻,混为一体。

“从心理学角度看,犯人编造时间循环、梦境、多重现实等虚构情节并逐渐自我信服,本质上是极端压力下的心理防御机制与认知扭曲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常见于罪案发生后的创伤应激或罪责逃避中。”

脱离掉那些术语,医生的解释是

“犯人可能因无法接受“自己是凶手”的事实,将现实拆解为“循环”和“梦境”。

“比如她如果真的用 U 型锁,导致毕然死亡,她的大脑可能将单一的犯罪瞬间,拆分为 “多次循环”,把‘自己动手’的记忆,模糊为“每次循环都看到死亡”,用这种方式,来淡化她的主观恶意。

“这种虚构,并不是她在刻意撒谎,而是大脑为了保护‘我不是坏人’的自我认知,主动改写记忆的结果。她将种种过往的经历拼凑,填补了所谓‘循环’的空白,而大脑会渐渐地、对这些虚构内容深信不疑。”

当小安警官将这些事实,都告诉程叶时,她呆住了。

一切都是幻觉?

那些从前、那些初见、那些共同经历

从不存在?

又或者说,曾以被她扭曲了的方式存在?

十二次的循环,只是一次犯罪的拆解……

“程叶,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我……我说什么?”

“就从头,想到什么说什么吧”

“我……”

不会真这么反转吧!

就反转!哈哈哈!

47 自白

我叫程叶,是个送外卖的。

在这之前,我干过很多工作。在超市当保洁员、给餐馆后厨帮工、还有工地……哪样能糊口就干哪样。最近几个月,原来干活的超市发不出工资了,我就想起了干外卖。

干外卖,一个是因为来钱快,还有一个是因为,我对这行……印象挺好的。

陈达刚走的时候,我有段时间被人追债,过得特别难。

当时我为了省钱,就总是一天只吃一顿饭。结果有一天,血糖太低了,快晕倒时,我遇见了一位送外卖的大姐。她当时送的餐延误了,那份餐顾客不要了,她就好心把那餐给了我。

还有后来的强哥,都是好人。

所以,我就干起了众包。

到后来,干脆就搬来了郊区这边,从众包转为全职。

为了补贴能多些,我干了夜班。6 月 8 日,是我上夜班的第一晚。

你们问我,那一晚,到底对毕然做了什么……

你们都说

我可能杀人了。

我很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