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坐着等到三点,还没有任何人来喊她,程心坐不住,在 6B 病区转了一圈想找人问问。
外科医生都上手术台了,医生办公室里空无一人,护士也不清楚手术室的情况,程心只能又坐下来,打开手机文档,写写仁衡报道的初稿。
人太专注容易进入“心流”状态,程心渐渐忘了看时间,她正写到“PD-1 单抗市场的内卷问题”,恍惚间突然听到头顶上传来话音。
“程记者,让你久等了。”
她抬头,看到施明泽略显疲惫地站在她身前。
“这里不方便,我们去办公室谈。”
施明泽带着程心进入工作通道,这是她第一次走进和病区隔离开的医生办公场所,浅木色的办公桌一排一排,电脑之间的空隙,堆着层层叠叠的塑料文件架,各色病历夹子和蓝水笔。
施明泽步伐很快,背挺得笔直,一点都不像一个年逾六十的老人,雷厉风行地穿过走道,领着她进主任办公室。
两人隔着办公桌坐下,施明泽很爽利,开门见山地问:“你跟院办提起过你们在做医药出海这块内容,想让我谈谈国内临床用药的挑战,这个话题太大了,你最好明确一下,你想知道的挑战具体是指哪方面?”
快人当用快语,程心省下寒暄和绕弯的环节,直接说明来意。
“仅就单一病种,单一分型来说,CSCO 指南上推荐的一、二线治疗方案就有五六种,每一种方案的用药又涉及到不同药厂的同类产品,再加上各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新药,在临床选择的过程中,医生考量的依据是什么?有遇到挑战或者受到限制的情况吗?”
施明泽谨慎地思考了一会才开口:“患者的分子分型肯定是我们考量用药的首要依据。二十多年前国内还没有多基因检测的技术,更没有什么药物可以选择,大都是外科医生一刀切完了事。这也导致到现在为止还有患者有误区,觉得乳腺癌手术做完,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钱,那么多精力去化疗啊,靶向啊,吃药啊,医生要反反复复跟患者解释什么叫全身性疾病,什么是循环肿瘤细胞,为什么一个病需要多学科会诊,病人的意愿其实对我们临床用药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程心想起新辅助治疗开始前,主治医生让顾晓英在传统 PCbHP 四药联合方案和临床试验新药 RH-A1816 之间自己做选择。
“但其实绝大多数患者并不像医生一样了解不同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他们更多是听从医生建议,经济负担也是影响他们选择的重要原因,”
她声调不自觉地扬起,施明泽也感受到了,叹了口气。
“你说得没错,但这是现实问题,每个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高有低,治疗选择肯定会有差异,所以医院也好,国家也好,也在尽力去帮助患者去解决用药难的问题。比如去年 12 月,罗氏的赫赛莱第一次被纳入国家医保,这是全球首个抗体偶联药物,医保谈判前 160mg 每瓶报价一万多,医保把价格打了一半下来,救了多少个家庭?”
好看好看好看
感觉科普像在看论文一样,还是希望剧情多一点呀作者大大??
这儿是做采访,所以稍微科普点跟民生有关的医药问题,全书科普最多的地方啦,是为下三章的???做铺垫~再后面就都是剧情啦,特别是心心梁总重逢以后高潮很多~
作者写的挺好深入,对患者心理和医药、媒体专业知识,非常非常喜欢
不觉得枯燥,非常好看!!这样的情节是必要的
为了不枯燥,很努力在精简和口语化医药内容,希望在尽量保留更多信息的基础上让读者宝子们看得流畅~非常感谢宝子的肯定和喜欢呐????
太好看了,很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