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2 / 3)

“没关系,反正我在自己账号上都已经公开了病情,大部分评论还是善意的,当然也有人质疑我是假的哈哈……”她不以为意地笑笑,“所以我也想有个什么采访,证实一下自己,如果能涨涨关注多卖点果子,就更好了!”

她的态度很诚恳,程心知道她心意已决,没有再劝,肯定地表示会和领导沟通,有消息了再告诉她。

徐良风那边很快有了回复,同意了选题,可以继续跟进,但反复叮嘱她先顾好自己身体,稿子在她离职镜界之前也不可能发出去,不急,千万不要因此耽误了治病。

程心思考再三,给李贺年也发了信息,但他不出所料地婉转拒绝了,只说让她先专注仁衡的报道。

李贺年体谅她需要照顾母亲,也知道她和仁衡关系不错,所以没有催着她推进工作,给她开了两周的居家办公,仁衡那边的沟通进度,由她自己掌握。

顾晓英的恢复情况比预想得好很多,第二周就已经达到了拔引流管的指标。复诊换药以后,卸去两个“血袋子”的顾晓英整个人都焕然一新,走路都轻快了许多,只等着术后满一个月再去见主治医生,确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家事处理得差不多,程心开始着手工作,一边梳理 U 盘资料,一边草拟采访提纲初稿。

梁肇元提供的资料涉及仁衡内部诸多出海战略和管线布局,但全都不展开细节,充其量能撑起一篇千字的公告,要想做深度访谈和系列报道,远远不够。

程心只能上网自己查资料,但因为这些信息实在太前瞻太独家,一番搜索只能摸到一些边角和旧闻。她明白过来这是梁肇元在“耍花招”,不愿意一次性让她吃到太多“甜头”。

仁衡和 Pyramid Therapeutics 的出海交易还有不到两周就要正式签署协议了,但梁肇元那边一直没有新的动态,也不催她。程心思前想后,还是郑重编辑了一条信息,请他再抽时间详细谈谈这次出海的 PD-1 单抗药物的临床应用,也再沟通一下专访节目里会提及的热点话题。

他没接受她的邀请,转发了一张微信名片过来

宋纪东,仁衡医药 PD-1 科学家,生物药首席总监,生物药 CMC 技术开发负责人。

程心在仁衡医药高管名录上见过这个名字,但他从未接受过采访,也没有出席什么公开活动,连照片资料都没有,媒体掌握的信息也仅仅只提到他是仁衡生物药领域的研发核心人物。

唯一的“料”是,江湖传言,宋纪东早年供职美国药企时曾手握 20 多项个人发明专利,但在北美医药界驰骋近二十年后,他却突然放弃海外高薪,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在摸索中寻路的 2012 年,毅然回国加盟仁衡医药。

“了解临床发现的问题,才能回到实验室探索,我想你们做新闻也是一样,总要知道一个药是从何处来,为什么来,怎么来的,才能去探讨这个药要走向何方。”

梁肇元说的很对,甚至点到了新闻行业的痛点,在医药领域,国内媒体的报道要么是聚焦于资本市场的波澜起伏,要么是着眼于微观视角下的个人故事,通俗化的医药科普反而成了卡在中间的缺口,除了五花八门的健康自媒体,没有太多传播度广的正式渠道可以帮助普罗大众建立科学的、规范的医学认知。

“宋博士是十年前国内首批主导自主研发 PD-1 单抗药物的领军人物之一,专业能力和行业认知十倍于我,你好好准备一下。”

他只留下这句话,让她自己选个时间会面,其他的沟通问题由他来协调。

财经话题是程心的专长,但医药科学不是,而且宋纪东和年纪尚轻的梁肇元不一样,他是真正的研发大拿,只谈学术,对采访者的专业要求很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