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对于全国一大波创新药企来说,意义非凡。
如果无法顺利进入医保谈判初审名单,就意味着药品将不得不同所有目录外的同适应症竞争者争夺自费市场。所以不少药企的市场准入部门,从月初开始就陷入紧张气氛,紧锣密鼓进行各种医保经济学评价的工作。
但审批时间还不是最大的问题,医保作为主要支付方,药企必须做出较大的价格让步,通过压价来换取医保放量。
因此,大幅降价带来的经营承压风险,也让一部分药企主动选择放弃医保,转向自费市场。
要量,还是要质,是个非常难以平衡的问题。
梁肇元显然两者都要。
但如何才能既让更多人用上好药,也保证自己能存活下去?
钱不是凭空生出来的,要想拿到医保放量,保证药品质量,维持研发进度,就必须挖出新的水源去填资金链上的窟窿。
创新药出海,是仁衡反复考量利弊后拿出的最好的办法。
根据梁肇元给的 U 盘里的资料介绍,目前医药出海主要采用 License-out(直接授权)模式,指的是药企仅负责创新药的早期研发,后期授权给海外药企进行后续研发和销售工作。
还有一种正在摸索中的 NewCo 模式,是通过引入资本设立海外新公司,再将创新药海外权益授权给该新公司,从而实现产品出海。
医药出海不仅可以为药企带来非常可观的收益,也是中国药企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但目前的授权模式也限制了药企的一部分自主权。
如果能够自己做国际化,谁又愿意把核心产品的权益授权给别人?
程心知道,梁肇元拼命想保住的,是仁衡的创新引擎
只有研发管线一直高速运转下去,才能在未来的三年、五年、十年里,让更多的患者,更快获益。
很艰难,很漫长,很理想化,但必须有人走在前面把这条路踏出来。
怀抱理想主义的不仅仅是他。
扪心自问,程心很想好好做这个选题,她很想通过新闻的途径,让大众更了解无数患者一药难求的困境,了解创新药企十年研一药的重重挑战,了解医保改革的重要意义。
但她怕自己的身体状况等不到七月下旬了。
顾晓英手术前,程心偷偷跑去复诊过一次医生,医生看了她的核磁报告,叫她尽快手术,能多快多快,不用再等穿刺结果了。
但按照医嘱,顾晓英手术两周后才能拔掉引流管,在这之前,伤口没愈合,身上插着管子,生活都很难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