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山间,雾气逐渐浓重,而随着海拔的升高,成片的杜鹃花也在雾中隐现,像在暗绿丛生的自然之地,泼下了紫红色的墨迹。杨文耀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景色,他感觉有些虚幻,而在他视线范围内可见的村落,以及那些缥缈的烟尘,又真实得让人觉得,这就是人间最凡尘的地方。

杨文耀跟小伙子聊了起来,小伙子说,他要去的村子是有名的贫困村,全村男人基本都去外地打工了,甚至夫妻都出去打工,留下孩子和老人在家生活。杨文耀又问,那这些孩子以后咋办?他们就没想过,要改变这样的生活吗?

小伙子把音乐暂停,继续把车加速,随口说:

“孩子们到一定年龄以后,男孩子出去打工,女孩子嫁人。所有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想改变也没什么更好的出路。”

杨文耀又看向车窗外,他看到雾中有一些房屋,只建盖了一部分,有的只搭好了框架,有的还没有搭上屋顶。这些房屋伫立在雾中,残缺得有些突兀,而从外观判断,它们的存在已经有些年头了。

杨文耀收回目光,又看了看小伙子,说:

“那些房子为啥只盖了一部分,为啥不全盖完?而且看着都有些年了。”

小伙子看了眼车窗外,打了下方向盘,说:

“在我们这里,有些夫妻俩都出去打工,每年回来一次,用攒的钱盖房子。但他们盖几天房子,就又要出去打工,不可能一直待在家里。所以,他们想盖完一个房子,没有几年时间根本就不可能。”

杨文耀一听这话,心里有些不好受,说:

“在咱们这里,孩子们都不上学吗?我觉得,还是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小伙子叹了口气,看了看杨文耀,说:

“孩子们也上学,但村子里的学校条件不好,有些孩子还需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去上学。而且这么偏僻的地方,谁愿意来当老师?据我所知,你要去的那个村子,就有一个学校,但只有一个校长和两个老师。谁都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没办法,有些人一辈子都只能认命。”

傍晚六点半,面包车开到了一个村子的村口处,雾气似乎突然消散了。

杨文耀付了车费,感谢了小伙子,从车上下来,站在村口,向四周看去。眼前有一条狭窄的土路,蜿蜒着通向村子里面,远处是高低起伏的群山,山间的鸟鸣声间或响起。几间泥土房独立在路边,晚霞红艳映照天际,落日的余光洒在房屋上,一切看上去宁静,又让人感觉仿佛身处另一个世界。

杨文耀向村子里走去,他留意着身边的景象,这里没有冰河,没有白雪,也没有工业白烟,但有着更为粗砺的原野质感。他拿出摩托罗拉手机,又拨出了那个电话,可电话那边还是提示已关机。他挂断电话,正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却看到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正背着一个竹筐,从他身边匆匆走过。

杨文耀想了一下,走到小女孩身前,问道:

“小姑娘,我想找一个人。麻烦你看一下,照片上这个人,你认识吗?”

杨文耀说着,从背包里取出一张照片,递给了小女孩。

小女孩看了看照片,又看了看杨文耀,说:

“这人是刘老师,就住在我家附近。你是谁?为什么要找刘老师?”

杨文耀有些激动,看着小姑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