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有这一句,基调定下来了,不必担心漫画销不出去,这就够用了。
想想印社是太子出手办的,漫画是得了康熙许可的,什么人会怀疑这个印社是最大的妖文集散地呢?
椿日
这之后康熙为了解民情考察吏治,并检查水利,带了几个儿子去巡视京畿,京城里没有顶头上司,氛围霎时间就轻松不少,妖文更是传得极为火热,外头的茶馆日日满座。
不仅甄楣的收益猛涨,她同行们的文章也不断的放出,为流言八卦添砖加瓦,她加急放出去的德妃和佟佳皇后的文,也只不过被评了一句角度新奇,因为对后妃女眷的好奇,勉强挤进了畅销榜。
“卖得好就行!”到时候混进宫里就有意思了,不知道是会收敛还是会愈演愈烈。
就算被发现了再肃清一轮她也不怕了,甄楣看着手里的信,笑得和善。
江南之地殷实,文人自来不少,但她联系的可不是那些文人,而是另一个十分有文学素养的群体
闺阁诗人。
要说出书不容易,哪有这个群体不容易啊~
正常文人再艰难,总是能有自己的办法去谋一个出版,但闺阁里识文断字的女人们,却更多了一层世俗的隐忧。
但江南又不一样,这里是推崇才女的,所以有了闺阁诗人的土壤,勉强叫人知晓有这样一个群体。
甄楣去的信很简单,直接开门见山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并且表示了好奇,想要见识她们创作的诗文,又问她们愿不愿意把诗文刊印留下给更多人看到。
她没觉得会有拒绝的回答,但凡读过书真有几分才学在肚子里的,总不会是把眼睛放在一亩三分地的那种人,产生与之匹配的渴望才是人之常情,何况她提出的是出诗文集,并不是只为某一个人著书立传,并不会招来针对性的攻讦。
结果么,倒是不出所料又出乎意料。
不出所料的是江南才女们很温和欣喜的表达了感谢,并且对能和北边的闺秀交流感到欣慰,但出乎意料的是,她们都借口自己年纪轻,诗文一道还不够精深,试着问她能够先刊刻前人的作品。
“三妇合评牡丹亭?”评议类文章啊……
这个印刷起来确实更有难度。
甄楣对此没什么意见,印什么不是印,只要能打入江南就好了。
她拿起信纸,仔细阅读江南推荐的合评牡丹亭介绍,最初是一个叫陈同的女孩子,她因为喜欢《牡丹亭》,为此做了许多书评,但她的母亲担心她沉迷读书对身体不好,烧了她的书籍,只有第一卷因为藏在枕下留了下来,后来陈同体弱在出嫁前去世,这一卷书被她的乳母带给了未婚夫。
陈同的未婚夫是钱塘的学者吴人,又号吴山,因此人称吴吴山,这位吴吴山十分欣赏未婚妻的才学,收藏了这卷书。
之后吴吴山娶新妇,新妇谈则亦是一位爱好诗文的才女,见到陈同点评的《牡丹亭》十分欢喜,甚至能一字不差的背诵,后在吴吴山的支持下,仿照陈同的思路与笔法,续写了下卷的评点。
然而谈则的身体似乎也不是很好,不久也去世了,又过了一些年吴吴山再度续娶了名为钱宜的女子,钱宜同样喜欢《牡丹亭》的评点,但她的文化基础比较差,因此经过数年的学习才能够跟上评点。
但钱宜表示愿意卖掉自己的首饰刻印出版这本书,终于在康熙三十三年,陈同去世近三十年时,这本书在吴吴山钱宜夫妇的努力下得以刊刻。
江南的闺秀们表示虽有刊刻,但终究圄于一地,如今又是十数年过去,她们担心逸散,也想让北地知道这三位才女的故事,希望她于北地刊行。
看完这些,甄楣顿时明白为什么回信稍有些迟,又有这么厚了。
这些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