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辰后,萧伯带着写好的告示,往城门口的方向而去,一路敲锣打鼓,吸引了不少人跟随。
“这是发生啥事了?”
“不知道,咱们跟着去就是,保准有热闹看。”
城门口,人流熙攘,络绎不绝,是传播消息最快的地方。
一行人浩浩荡荡而来,城门处的守卫瞧见这阵仗,还以为有人要闹事,但看到萧家的徽记,又安下心来。
萧伯来到城墙下,指挥着底下的人,将告示贴到墙上。
百姓们立即围了上去,就连再城门口排队的百姓,也都好奇地往这边看过来。
有那心急的,跟了一路,这会儿抓心挠肝,大声喊道:“这写的啥?有识字的不?赶紧说说。”
“我识字,我识字,麻烦让让,让我过去。”
人群里,有人应声,一个秀才模样的中年人正往前面挤,帽子都快挤歪了。
萧伯见状,微微一笑,便不急着开口。
中年人好不容易挤到前面来,一边正着帽子,一边瞧着告示,惊得倒抽了一口凉气。
“你这人咋回事,咋不说了?这上面写的啥,你倒是说呀。”
旁边有人扯了他一下,中年人这才从震惊中缓过神来,神情异常的激动。
“宴王妃在闵州寻得一粮种,若是肥沃之地,亩产有八担,即便是贫瘠一些的,也有六担以上,三日后,只要拿户籍到宴王府,每户能借十斤粮种,但来年秋收,需得还一担。”
抽气声此起彼伏,一阵哗然。
“真的假的?”
“八担?什么粮种这么高产?”
“你莫不是不识字,胡诌的吧?”
有人质疑中年人。
中年人差点气得跳脚。
萧伯扬声,笑呵呵地说道:“诸位稍安勿躁,告示上说的都是真的,这位老兄没有胡诌,我们已经种过一茬了,最好的一亩地,有近九担的收成。”
说着,拿出一个晒干的苞米棒子。
“这就是苞米,能当主食,也能做菜,脱了粒还能磨成苞米面,都是扛饿顶饱的,苞米的秸秆茎叶还能喂养牲畜。”
百姓眼神火热,直勾勾地盯着萧伯手里的苞米棒子。
人群里一片沸腾。
原本排队等着出城或进城的百姓,也都不着急了,全都围了过来。
整个城门处堵得水泄不通。
有个老汉殷切地望着萧伯:“老头子我种了一辈子的地,从未见过如此高产的粮种,王妃当真愿意将粮种借给我们吗?”
萧伯点头。
“王妃偶然得知闵州一带有高产粮种,便花重金收购,就是希望大晋的百姓都能吃饱肚子,我大晋疆域辽阔,百姓万万户,除了长安,还有其他的州府,粮种不多,分不到所有的百姓,因而,王妃才想出以一还十,诸位来年还回来的粮种,王妃会运往其他州府,希望我大晋所有百姓都能种上苞米,大伙儿若对以一还十没有异议,三日后,便带着户籍来宴王府领粮种。”
百姓还回来的粮种,全部分到其他州府,如此大义,心系百姓,谁敢弹劾王妃,怕是要被百姓的唾沫星子淹死。
“王妃仁善,我们没有异议。”
“十斤种子少说也能有上千斤,只还一担,还是我们占了大便宜。”
大家激动亢奋,人群里突然有人说道:“为何要凭户籍领粮种,这也太麻烦了。”
若不用凭借户籍,不就可以多领一些了吗?
很多人都动了心思,纷纷附和。
萧伯一眼就看穿他们的小心思,似笑非笑:“除了凭户籍领粮种,还需签字画押,若有人觉得麻烦,萧家也不会强人所难。”